讓“不防曬的防曬衣”見光死
2025-06-10 09:39:08?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近日,話題#央視曝光不防曬的防曬衣#沖上熱搜,引發關注。 夏日炎炎,防曬衣作為許多人對抗紫外線的“第一道防線”,本應是守護皮膚健康的“鎧甲”,卻因部分商家受利益驅動而使之淪為坑害消費者的“偽裝”。央視曝光的“不防曬的防曬衣”亂象,撕開了行業的遮羞布:防曬指數隨意標、以次充好成常態。 防曬衣的價值在于其防曬性能。但當“UPF50+”的標識成了商家隨口編造的“數字游戲”,消費者的信任便如烈日下的水珠般迅速蒸發。有的產品連基本的廠名、廠址都不敢標注,卻堂而皇之地在電商平臺熱銷,甚至有企業負責人直言“消費者不會檢測,數值隨便寫”。當防曬衣不防曬,暴露在外的不僅是消費者的皮膚,更是整個行業的誠信問題。 消費者為“防曬”買單,本質上是對安全的訴求。但亂象之下,紫外線感應卡成了“表演道具”,檢測標準淪為一紙空文,普通百姓如何能分得清“真防曬”與“假噱頭”?亂象曝光后,有關地方市場監管局連夜行動,查封產品、抽樣送檢、責令停產。但個案的處理只是起點,治理防曬衣市場的頑疾,還需要系統性監管“暴曬”。 一方面,要擰緊“標準螺絲”。監管部門需加強對生產、銷售全鏈條的標準核查,建立常態化抽檢機制,讓“不合格即違法”的紅線清晰可見。另一方面,要高懸“處罰利劍”。對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的行為,不能僅停留在“下架查封”,更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形成“不敢騙、不能騙”的震懾。 防曬衣的“防曬指數”,丈量的是企業的良心,檢驗的是監管的力度。治理亂象,不能僅靠“曝光一個、查處一個”的被動應對,更要從制度層面筑牢防線,讓“防曬衣”的每一寸布料,都經得起陽光的檢驗,也經得起法律的審視。 當“不防曬的防曬衣”在法治陽光下無所遁形,當每一件標注“UPF50+”的產品都名副其實,消費者才能真正穿上“安心衣”。畢竟,任何以健康為代價的商業投機,都不該有生存的土壤;任何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都必須被“暴曬”在監管的聚光燈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