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近者悅、遠者來”入境旅游新生態
2025-06-10 09:38:57?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時評】 近日,北京市文旅局等部門聯合發布《北京市優化入境旅游服務專項行動方案》,圍繞產品、宣傳、服務和保障4個方面推出22條務實舉措,為構建“近者悅、遠者來”的入境旅游新生態提供了參考。這一行動方案不僅體現了城市治理者對入境旅游發展的系統性思考,也呼應了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所需。在文旅消費活力涌現的當下,如何讓我國文旅市場更具國際吸引力,是關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旅游,打破了語言、文化和地域的阻隔,是人與人之間最自然、最真誠的連接方式。做好入境旅游服務,是中國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生動體現,是激活全球流量、引入國際增量、促進人文互通的現實路徑,也有助于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講好中國故事創造更多契機。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北京口岸入境外國人總量121萬,較去年同期增長40%,其中享受免簽、過境免簽政策入境的外國人達69萬,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數字的增長,見證了我國旅游市場強勁的發展勢頭和對外國游客深厚的吸引力。 跨國旅游,便捷的入境機制是關鍵。截至目前,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締結各類互免簽證協定,對47個國家實施單方面免簽政策,54個國家過境免簽境內停留時間延長至240小時,入境旅游服務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服務體驗決定旅游溫度。通關順暢、支付便捷、退稅及時等關鍵細節為入境游客留下良好印象。近年來,北京、成都等城市優化境外銀行卡支付、“即買即退”退稅政策,升級旅游集散點接駁系統,并結合AI翻譯、導覽平臺實現語言無障礙交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服務,恰恰是文旅軟實力的最直觀體現。此外,文化軟環境也是影響游客“愿不愿來”的關鍵要素。外國游客不僅想看風景,更想了解中國人怎么生活。故宮、石林、洱海、土樓、古巷……這些既傳統又現代的元素共同構成了鮮活的中國形象。 入境游是“人間煙火”與“國際流量”的雙向奔赴。近年來,旅游消費成為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重要體現。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體驗買單、為文化買單。以政策為引領,積極打造文化旅游新生態,正是對這種消費趨勢的積極回應。 讓游客留下來并且愿意消費,靠的不只是政策和資源,更是“人情味”。從機場的歡迎標語,到胡同口熱情的志愿者,從方便退稅的App,到夜市熱氣騰騰的小吃,這些微小體驗,構成了人間煙火的溫暖記憶,也激發了游客的消費意愿。 此外,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不僅是中國文化符號的濃縮與代表,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構建入境旅游新生態,不能只是坐等游客來,更要主動“走出去”塑造好形象。比如利用短視頻等社交平臺打造城市旅游“網紅”路線,既是一種文化輸出,又是開拓消費市場的有效方式。 從“看風景”到“看中國”,旅游不僅是經濟行為,更是國家形象的窗口,是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從走馬觀花到沉浸式體驗,需求的變化為旅游產品供給端指明了轉型方向。相關部門和市場主體應形成合力、攜手共贏,推動“景區+城市”“節慶+消費”“文化+科技”的多維融合。 打造旅游新生態,還有幾個關鍵點亟須突破。產品上,打造更多富有文化深度、沉浸體驗感的入境游產品。傳播上,主動構建國際傳播矩陣,創新傳播話語與方式,以“游客視角”講好中國故事。服務上,加快推進“一站式”入境服務體系建設,讓支付、住宿、交通、導覽更加友好。當然,機制保障也十分必要,強化“旅游+外交+產業”協同機制,將入境旅游納入城市國際化戰略并予以統籌推進,或將收獲更大的發展動能與活力。 眼下,入境游已不只是一個消費議題,更是一個國家傳播力、影響力和親和力的綜合呈現。讓我們共同推動旅游成為國家軟實力的“窗口產業”,使其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金色紐帶”。 (作者:尹志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教授,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