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5日報道 本網記者 闕燕芳 在過去,湖山和丘坂,分別是泉州南安東田鎮和德化水口鎮兩個不起眼的小山村。現如今,湖山靠發展沼氣綠色能源;丘坂則成為“休閑觀光村”。兩村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積極發揮自身生態資源環境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生態現代農業、休閑生態旅游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綠色、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 沼氣場 生態致富 湖山村獲稱“海西沼氣第一村” 湖山村地處東田鎮東南隅,境內群山疊翠,風光綺麗。村莊位置偏僻,卻早已聲名在外,享有著“海西沼氣第一村”的美譽。 2003年,養豬業在湖山村興起,隨著村里養豬數量的增多,村民們很快發現了一個問題:每家房前屋后到處都是豬糞污池,污水亂流,蚊蠅亂飛,整個村臭氣熏天—養豬業給村民帶來收入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當年底,在村黨組織的號召下,一些專家幫助指導,村委會主任蔡東孟大膽嘗試,在自家的養豬場建立沼氣池進行試驗,成功制造出沼氣,并輸送到1.5公里外的村學校用于照明。試驗取得成功,很快在村里引起轟動。在蔡東孟的示范帶動下,沼氣技術在湖山村得到推廣,村里再也沒有濃重的豬糞味了。 如今,在湖山村有沼氣用戶400戶,沼氣入戶率為90.19%,中心村入戶率更達到98.00%以上,湖山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沼氣村”。 “等財氣,碰運氣,不如養豬建沼氣。”這是流傳于湖山村的一句順口溜,沼氣已然成為湖山村最醒目的符號。在政府的推行下,湖山村形成“豬—沼—果”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有效地帶動了養豬業和種植業的發展,走出了一條綠色能源與綠色農業相結合的致富路。 湖山村發展沼氣的模式,是個可復制的模式,在東田鎮起到了示范作用。目前全鎮沼氣總用戶3820戶,入戶率達42.3%,其中湖山村的沼氣入戶率更高達96%以上,沼氣綜合利用改善了村容村貌,推進了新農村建設舉行儀式,每年可為東田鎮農民帶來20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據了解,近年來,泉州啟動了“一池三改”沼氣工程,推進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和綜合開發利用,農業生態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德化、安溪、石獅等縣(市)還通過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抓點、帶線、促面”,解決農村突出的生態問題,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衛生和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通過對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再生利用,泉州建立起循環、再生、高效、低耗、高產的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據泉州市農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泉州在生產實踐與應用中總結出了“畜牧—沼氣—果(蔬、魚)”“柑桔上山”“余甘治山”“二稻三菜五熟制” “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物能循環農業8341”等生態農業模式,帶動了生態農業模式的多樣化發展。這些生態農業模式的實施,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畜牧業)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顯著提高了種養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綜合效益,改變農民的生產、生活觀念。此外,泉州還通過建設生態循環農業,推廣“牧沼果”、“牧沼茶”、“牧沼菜”和生態茶(果)園等新模式,持續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有力推動了泉州美麗鄉村的建設步伐。 |
相關閱讀:
- [ 01-08]閩清巧打生態農業牌 探索高山養牛新方式
- [ 10-05]澳大利亞專家在福州倡導生態農業
- [ 05-22]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鄉村游 南坑從"難坑"變"富谷"
- [ 05-02]松溪一豬場請來省專家為花園式養豬把脈問診
- [ 01-16]詔安農民許勇武的生態養雞經
- [ 01-14]綠滿松城——松溪創建省級生態縣紀實
- [ 01-14]泰寧縣杉城鎮梅橋村:生態農業富民
- [ 12-25]清流林畬:千畝非洲菊玫瑰凈收2000萬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