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是歷史史實與神話傳說相互結合的產物,其中傳說大于史實。“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時代的歷史是沒有文字記載的,后人往往憑想像和傳說去加以了解。大禹平水患、定九州,因勞苦功高而被舜“禪讓”為帝。這里的“帝”,應該說是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也稱為“大酋長”。當時的水患,也不是江淮黃河的內河,而是海侵,即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遠古時期東南沿海發生過三次“海侵”,最后一次“海侵”一直延續到6000年前后。大禹治水應該是在海侵消退后,疏浚河道,讓洪水流入大海的巨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198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在茅山大會諸侯計功行賞,這就是“茅山會盟”。“茅山會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次政治協商會議。茅山(又名苗山)也因此而改名為會稽山(古代會稽與會計同義)。這里所謂的諸侯,也只是原始的部落首領(酋長),據史書記載,舜時的部落聯盟就已經有十六族。筆者為什么說茅山會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呢?讓我們看看這次會盟有哪些議程做了哪些事情。
綜合涉獵的史料,筆者推測出這次會盟的主要議程是:
一、審計各諸侯(部落)上繳“中央財政”(部落聯盟)“貢賦”的狀況。
二、協商組織統一的軍隊。
三、協商部落聯盟的基本建設修建城池。
四、協商制定包括刑法的一系列制度。
五、協商決定部落聯盟元首(大酋長)接班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