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廈門市醫患糾紛調解委員會正式掛牌。作為處理醫患糾紛的新途徑,身為獨立第三方的醫患糾紛調委會備受期待。而從運行這一個月的時間來看,醫患糾紛調解委員會最大的運行阻力不是來自患者,而是來自醫療部門(見10月10《廈門商報》)。
曾幾何時某些醫院為了保護醫生的人身安全,甚于給醫生配備了防護鋼盔。只是我們不知道醫生帶著這個東西,該怎樣給患者做手術。又曾幾何時,沈陽的醫療部門聘請派出所的領導,擔任當地醫院的副院長。這樣一來醫療部門儼然把社會公器,當成了給醫療部門看家護院的家丁了。
在醫療部門的這種困境下,廈門市醫患糾紛調解委員會正式掛牌成立,對于醫療部門來說應該是件好事,卻為何反而不受醫院的歡迎那。
首先來說,醫調委在調解過程中發現,很多醫療糾紛其實是溝通的問題。但是對于強橫慣了的醫院來說,只要放下姿態與患者家屬平等協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因為醫院方的強橫反而矛盾越積越深。出現醫療事故后,家屬的情緒本就很暴躁,心中本身就充滿了仇恨。而院方的這種傲慢和無禮的態度,更讓患者內心的這種不滿情緒進一步發酵,反而使得糾紛陷入更加難以調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