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誰說話”事件發生于2009年6月17日,按照鄭州市政府新聞辦當年6月22日時介紹,當時逯軍被停止了工作,深刻反思、接受調查,這一反思和調查之后就沒有了下文。現在看起來,逯軍在反思9個月后,就證明了自己沒有任何腐敗問題,或者其思想和能力素質完全適合繼續擔任鄭州市規劃局副局長職務。否則,也就沒有復出繼續擔任原職的結果了。
官員停職可不可以復出?當然可以復出,只要反思和調查的結果,沒有什么影響其繼續任職的問題。不過,逯軍的“替誰說話”論,其實反映出來的并不是一句話的對錯那么簡單的問題,而是其思想深處已經嚴重錯位的世界觀。因為不經意說出來的話,往往是真實思想的反映。至少在逯軍看來,黨和人民是完全對立的,記者如果替黨說話,就不能替老百姓說話,兩者必居其一,成為兩難選擇。而按照黨的性質和宗旨,黨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因此,逯軍的說法才會引出那么大的反響。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么樣的思想觀念指導,就會有什么樣的行動和表現。逯軍當時是在回應記者對經濟適用房用地被開發商擅自建起12幢連體別墅和兩幢樓中樓的問題時,而曝出“替誰說話”事件的。我們完全可以相信,逯軍當時是要替黨說話,而不是替人民說話的,否則作為規劃局的領導干部,豈能對眼皮底下的規劃被篡改無動于衷,對人民利益遭到侵害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只是有著這樣根深蒂固思想的領導干部,是如何具備復出繼續擔任原職務條件的,公眾就難以明白了。或者說,公眾想知道,逯軍此番復出,準備替誰說話呢?(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