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一些論壇出現“77元廉租房續:造謠者道歉了”的帖子。記者在愛卡汽車網上發現道歉信,發帖者網名為“走漏風聲”,與此前媒體報道的散布謠言者的網名一樣,并自稱名為“劉欣”,注冊地點為深圳市。他在道歉信中對發布的不真實帖子,向廉租戶郭春平道歉。1月12日晚,郭春平表示不知道歉一事。(新京報1月13日)
郭春平會否選擇原諒“劉欣”可另當別論。倘這個“劉欣”真是發貼人,應該說,隨著這封道歉信的貼出,這起網絡監督事件至目前的走向還算理想。謠傳的“完美”收官,實際也闡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被監督對象坦誠以待,網絡監督乃至所謂的“人肉”搜索,并非真就形同不可馴服的猛獸。
劉欣的這個貼子在短時間內迅速傳染擴散,許多網民其實也充當了傳播工具,不過這與“網絡水軍”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一些網民對劉欣的貼子深信不疑并自發傳播。回到此事的起點來看,網民選擇相信謠言大抵基于這么兩點:一是貼子中的人物與郭春平及其女兒確有幾分神似;二是近年來保障房舞弊現象屢見不鮮,偶爾多出一件類似事件并不會令人感到特別意外。某種意義上,“劉欣”只是將公眾的合理化想象予以顯性化。
解剖此網絡事件,全過程真正能夠左右事件走向的并非“劉欣”,也非郭春平,而是那些手執分配大權并掌握準確真相的部門。令人欣喜的是,“劉欣”的“謠貼”風傳后,權責部門并沒有動輒以報案相威脅,而是積極借助輿論力量,第一時間公開了郭春平的詳細信息,令“謠貼”轉瞬即破。在與“謠傳”的賽跑過程中,公權因為積極主動并盡可能公開相關信息而輕松勝出,其公信力自然也不減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