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獄中自述:不是詩人是游子
來源:北京青年周刊 2011-08-09 編輯:唐麗萍
內在的剛才已經說了很多,摩根是個了解中國的西方人,他大學學的就是中國歷史,從李小龍時代就在香港做電影,十幾年后才回到好萊塢。我可以勉強算是個了解西方的中國人,不光是表面了解。我在美國時為了能寫美國本土戲,了解美國的大眾心理,不但按照制片人們要求仔細讀了圣經(好萊塢經典故事的核心其實大量是現代版圣經故事),而且還仔細讀了美國中學語文課本,因為大學各學各的專業,中學可是每個人學的一樣,塑造出的集體無意識和民族價值觀(英雄觀愛情觀)就是大多數觀眾的取向。所以在內心上我們已經融合,不需要“對接”。 外在形式上,我盡力突出西方的元素,弱化中國元素。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是這樣發揮的:不是你血里流的東西(西方元素)你再努力突出也會打折扣,是你的東西(中國元素)你無論怎么弱化都會處處流露,彌漫于無形。所以此消彼長,最終呈現的樣子會是中西平衡的。做流行音樂也是這個道理。 近些年好萊塢電影明顯向冷色調,酷造型發展。因此在《大武生》里,我們堅定地追求了冷色調、酷造型。堅決拋棄了傳統民國片里上海的舊中國風貌,集中展現上海西方租界的西式元素,以冷色調鉛灰色歐洲城市為樣板設置場景,展示當時號稱東方巴黎的上海的西化和時尚。甚至兩場激情戲都設置在歐式街頭轎車里和堆滿橡木桶的紅酒窖里。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