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忘懷的記憶:我的公館我的橋
來源:東南網 2011-10-12 編輯:黃水來
然而,2011年7月14日9時許,一場事先毫無跡象的災難降臨,年僅十一歲半的公館大橋突然坍塌,一輛旅游客車墜落橋下河灘,造成一死二十三傷的重大事故,令國人震驚,省道八洋線武夷山段被迫改道。當時,我接到警報,與中隊長一道驅車趕到現場,橋頭車輛擁堵,人群驚恐不堪,知道出大事了。我們棄車跑步上橋,只見橋面第三個橋拱坍塌,南面橋墩處裂斷如刀切,北側50米橋面整體塌陷下去,呈60度陡坡。一輛墜落的客車頭朝上尾朝下倚于南側橋墩,車窗外掛著乘客的手腳。救人要緊,我們顧不上疏散橋頭車輛和人流,邊從橋頭小路跑向河灘,邊向指揮中心報告警情,要求增派施救人員。中隊長一馬當先,不計個人安危鉆入車內,施救傷員,我在車外打接手,緊接著大批消防官兵及醫護人員也趕到加入施救行列……我從事警務新聞寫作多年,向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沒想到這回因在現場施救傷員被不知名的記者拍成圖片上了互聯網。熟識的公館人看到圖片,紛紛打來電話說:“陳老師,你上網了”,“陳老師,好樣的。”……這又似乎多少給公館人爭回點面子。 橋是負載重量、交通天塹的建筑。可是,我的公館大橋卻在承荷生命之重的關鍵時刻夭折而釀下悲劇,是天災還是人禍?盡管后來專家們鑒定結果為:嚴重超載和失于養護。但大部分公館人卻認為是質量問題即“豆腐渣”工程,他們比較贊同北大教授孔慶東的說法:沒有用良心去建橋。 魯迅說:“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這話在理。然而于我似乎不太相宜,因為如今我時常還會順口告訴找我的人說:“公館橋頭過來一點”,因為在我的心目中公館大橋依然沒有斷,她還橫跨在崇陽溪上,交通著南來北往的滾滾車水馬龍。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