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食品安全標準僅2成接軌國際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1-11-23 編輯:黃水來
后果 “低標準”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少演化為標準之爭,涉及國家標準大大低于國際標準、內外標準有別等問題。今年年中關于《生乳》新國際的爭論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中國乳品標準被有的業內人士稱為“全球最差標準”。 據了解,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比例僅為23%,如我國允許的“農殘”量要高出美國數倍,有危害的“植物奶油”在我國沒有強制性的限量標準,我國的原料奶每毫升含菌量200萬個的標準得不到國際承認。 此次速凍食品“細菌門”也陷入了有關標準問題的輿論漩渦。思念食品有關負責人曾對媒體表示,按照國家目前的食品安全衛生標準,水餃中確實不得含有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是,按照新的即將生效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被檢出有問題的水餃金黃色葡萄球菌含量是達標的。這一表態引發公眾對速凍食品標準“開倒車”和被企業綁架的質疑。 |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更多>>
互動精選更多>>
東南網旗下網站 | 律師嚴正說明 |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