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駐華大使:日中關系不應該倒退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2012-09-11 編輯:黃水來
中江要介(1984—1987) 任日本外務省亞洲局局長時,中江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署過程中發揮了作用。鄧小平訪日期間,他擔任了日方的“接伴員”(陪同人員)。他始終認為:“鞏固日中關系符合世界潮流。”退職后,中江仍關注中日關系的發展,后任日中關系史學會的會長。他說:“沒有鄧小平,也就沒有現在的中國。” 中島敏次郎(1987—1989) 中島是歷史上第二位被提前撤換的日本駐華大使。他在任期間,強調日中兩國的合作對于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希望建立有利于世界的日中關系。1989年7月,日本參加西方七國對我制裁:凍結第三批政府貸款,停止高層往來。9月,中島離任,他表示,“你將看到中國會不斷前進和發展。”中島后來棄政投身法律界,并任最高法院法官。 橋本恕(1989—1992) 1971年,時任外務省中國課長的橋本參與制定實現日中邦交正?;某醪接媱?。在解除貸款制裁的努力中,橋本積極從中斡旋。1990年7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樹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宣布將恢復對華政府貸款。 國廣道彥(1992—1995) 1993年,國廣發現日本雜志上鼓吹“中國威脅論”。國廣回憶當時自己的觀點:“回顧日中兩國的歷史,雙方還從未作為大國平等交往過,考慮到這一點,我當時認為中國和日本必須要做好以大國身份平等交往的準備。”國廣任大使期間是中日兩國交往最活躍的時期。當時有人說,國廣是花ODA(政府開發援助)錢最多的大使。 佐藤嘉恭(1995—1998) 從1975年任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領事,到1995年任駐華大使,佐藤政治生涯的一頭一尾都與中國緊密相連。他在任三年,日中關系多有起伏。1995年,日本政府凍結對中國無償援助;1996年,日本右翼團體連續四次登釣魚島,引發風波;1996年,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佐藤當時的作風與如今的丹羽相像,他力促日中民間交流,以期改變彼此誤讀。他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親臨東北幾處紀念館,為舊日本軍人所作所為低下了頭。離職后,他在社團法人日中友好協會供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