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14省份養老金收不抵支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2-12-18 編輯:唐麗萍
盡管養老金的累計結余逐年增長,但資金積累的地區失衡加劇已經對社保制度的可持續性形成威脅。中國社會科學院17日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1年養老金收支缺口已經進一步增大至767億元,并開始向少數省份集中。隨著未來這些省份當期的結余狀況進一步惡化,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正遭遇統籌層次低下的“死結”。 報告顯示,2011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的增長速度很快,當期結余高達4130億元,比2010年同期增長八成。在32個社保統籌單位中,如果剔除財政補貼,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個,比2002年的29個縮減一半。 然而,養老金當期收支虧損額卻逐年增大,十年間增加接近300億元,且各個省份的收支狀況差異十分顯著。去年767億元的收支缺口中,黑龍江和遼寧的當期缺口均已超過百億元,且前者的征繳收入甚至不及支出的一半。而在征繳收入大于支出的省份中,廣東、江蘇兩省的征繳收入均超過千億元,兩省之和占全國之比接近兩成,其中廣東的當期結余就高達519億元,浙江、江蘇、北京和山東也均在200億元以上。 這一狀況也體現在了參保人員贍養率(老齡人口和未成年人口之和與勞動力人口的比率)的地區差異上:新疆兵團,東三省以及天津,四川等地 的 制度 贍 養 率 都 接 近 或 超 過了50%,而廣東和浙江等東部省份普遍較低,其中廣東只有10.81%。贍養率也進一步影響了社保的繳費水平,東三省的人均繳費率都已經超過了20%,大大高于廣東等地區。 事實上,在社保碎片化和人口流動矛盾加劇的背景下,部分積累制的養老保險制度必然會陷入這種“東部獲益中部受損,新城獲益老城受損”的境地:資金聚集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老工業基地和人口流出大省則負重不堪。首個參與“做實”個人賬戶試點的省份遼寧再也無力承擔養老金短缺的壓力,三年來不得不每年借支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基金用于統籌賬戶當期發放,且借款數額逐年增大,2011年借支達76.8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