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我軍首個女子導彈發射連在譽滿三軍的“常規導彈第一旅”組建。
時間追溯到2010年3月,共和國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亮相第二炮兵某基地,層層選拔的35名女軍人平均年齡不足23周歲,91.4%具有大專以上學歷。
今年7月,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在經歷無數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之后,駕車仗劍跨區征戰,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戈壁成功發射2枚新型導彈。
如今,由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群體擴展而來女子導彈發射連,則標志著女子導彈發射單元正式進入戰斗部隊序列。
秀發撫長劍,談笑天下安。初冬時節,記者走進女子導彈發射連,聽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講她們的故事……
這是一個氣壯山河的瞬間,這是一個刻骨銘心的時刻。
隨著“點火”號令,一枚乳白色的導彈騰空而起,挾雷裹電在天空劃下一道美麗的弧線,準確命中大漠深處的靶標。
時間定格在2011年7月13日9時。發射導彈的就是我軍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
她們用發發命中的喜訊向世人宣告:共和國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形成實彈發射能力。
颯爽女兵 導彈夢想
“金戈鐵馬”、“長劍問天”似乎是男人的特權,颯爽女兵與導彈發射,這兩個看似毫不關聯的詞語,在2010年的春天悄然相融。3月12日,第二炮兵某基地通信團新兵營里正在進行一次特殊的選拔。
“怕不怕苦?”“不怕!”
“愿不愿接受新挑戰?”“愿意!”
問者極為嚴肅,答者底氣十足。新戰士吳明秀、李曉娜、陳亞瓊、尉霞等16名女兵經過極其嚴格的選拔,被點出列。此刻,這些初入軍營的新戰士并不知道,自己即將成為共和國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中的一員。
此前,從新訓營到老兵連,從機關到基層,一次次思想摸底,一輪輪軍事考核,“倒金字塔”式排序優中選優,一批優秀人才進入基地考核組的視野。
排長楊媛媛,告別熟悉的通信機房,放飛夢想情注神劍;沉浸在新婚喜悅之中的排長彭锧棣,在新房里待了不到10個小時,就踏上礪劍征程;軍人世家出生的研究生軍官謝凌霞,放棄舒適的生活,主動迎接挑戰;“全國抗震救災模范”烈士陳大桂的妹妹陳勤,特招入伍不久,便走上導彈發射的戰斗崗位。
通信連里,1號臺帶班員張芳芳、傳真員馬麗莉、話務員孫紅、報務員韓亞楠從眾多報名者中過關斬將,突出重圍,順利成為女子導彈發射號手中的“下士四人組”。
汽車在崎嶇的山路上行駛,終點之處承載著颯爽女兵新的夢想?!八枷胱黠L硬、身體素質好、軍事技術精、保密意識強”,重新審視一道道“杠杠”,大家七嘴八舌開始了各自的“菲爾巴赫猜想”:女特警?女間諜?
一路猜想,一路歡笑。等汽車駛進基地訓練團的營門,一條橫幅讓她們如夢初醒:熱烈歡迎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入營。
常委列隊,官兵夾道,如此禮遇更添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心中的神圣,她們在心底與夢想約定:就算掉皮掉肉,堅決不辱使命。
不遜須眉 迎接挑戰
神劍之夢,玉汝于成。
真正走上導彈發射的戰斗崗位,這些嬌柔的女兵才體會到坎坷和艱難,但比困難增長更快的,是她們的信心和潛能。
王曉彤向來對數字“過敏”,就連讀大學選專業也不愿沾邊,可如今面對的卻是橫排豎列的各種按鈕和密密麻麻的數據。橫下一條心,鐵杵能變針。王曉彤使出渾身解數讓那些數字入腦入心,甚至說夢話還不忘背上幾句。就這樣,第一次專業理論考核,她居然拿了個滿分。
特招入伍的陳勤,幾乎是一張白紙踏進女子發射方陣,隊列動作、專業理論、操作技能等重重難關橫亙在面前。個頭較小卻倔勁十足,她白天跟著學,晚上偷著練,就連走路都時刻體會動作要領,很快就趕上了訓練進度。
清華大學攜筆從戎的王曉麗,當初最怵“跑電路”,成百上千個圖標密密麻麻排列紙上,這就像一幅外星版的“清明上河圖”。她在苦練之中掌握技巧,“節點反推”、“分路并進”等方法令她事半功倍,最終成為了“電路通”。
與她們相比,話務員出身的張芳芳稍顯優勢,當初熟記幾千個電話號碼練就的“記憶神功”初露鋒芒,探索總結的聯想記憶法、數字串記法等技巧不僅使她“領跑”專業理論學習,全班成績也次次領先。
湘妹子梁迎操作訓練時常忘記動作,戰友就用肢體語言加以提示,時間一長,她不僅練就過硬操作技能,還自個琢磨出一套“發射健身操”。
掌握理論不易,駕馭戰車更難。特裝駕駛員張陸陽、許議心、孫葉明、寇州婧心為了“馴服”導彈發射車沒少吃苦頭。十幾米長、數十噸重、比自己個頭兩倍還高,駕馭如此“龐然大物”,她們把手磨破了、臂練腫了,即便是手拿筷子顫抖不止,每晚進行舉啞鈴、俯臥撐、仰臥起坐等力量訓練仍雷打不動,終將導彈戰車馴化成得心應手的“鐵騎蛟龍”。
破繭成蝶 初試劍鋒
鳳凰浴火,涅槃重生。瀟灑女兵走上執掌大國長劍的戰場,迎接她們的,將是一次次煉獄般的極限挑戰。
女兵個頭普遍不高,力量不夠,安裝尾翼、關閉艙門等男兵輕而易舉的事卻讓“娘子軍”犯了難,幾次“諸葛亮會”,一番攻關改進,加長扳手、半米梯、助力鉤等“三件寶”顯威演兵場,撓頭之事迎刃而解。
瞄準號手韓亞楠入伍前就是跆拳道“黑帶”選手,搬動儀器箱、三腳架毫不費力,這讓搭檔孟祥艷著急了。這位女子導彈發射號手中年齡最小的“90后”女兵,稍有空閑就拿著啞鈴、拉力器等不放手,扛水、掃地等活兒搶著干,一套“組合拳”下來,嬌柔身軀逐漸硬朗結實起來,操作訓練更加得心應手。
精確占領陣地是導彈發射的關鍵,也是訓練的難點課目。本來就很難,部隊卻加大難度將“倒車入庫”與“占領陣地”捆綁練習,4名特裝駕駛員數次嘗試無功而返。急得掉眼淚,卻沒有一句怨言,咬牙再試,苦練精訓,經歷無數次歷練,終于練成精確定位的硬功。
礪劍數月,其鋒漸銳。去年夏末,女子導彈發射號手首戰出征,順利通過第二炮兵機關、總裝某基地、航天一院聯合考核認證,具備了實彈發射能力。
兵車西進 征戰高原
一道軍令,群情激奮,巾幗振臂,戰車列陣。
2011年7月,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奉命征戰西北,“首次高原駐訓、首次野營部署、首次實彈發射”讓她們感到一陣莫名的興奮。
戰車長劍蟄伏大漠,巾幗神兵枕戈而眠。安營扎寨的第二天,適應性訓練便擂響戰鼓。
高寒缺氧、狂風烈日、蚊蟲肆虐、黃沙漫卷……從未遇到過的重重困境超出大家的想象,卻并沒擋住她們向勝利進發的腳步。
吳明秀的戰位靠近排氣管,高原空氣稀薄,天氣燥熱,本來就呼吸困難卻又遭遇“黑煙洗禮”,每次操作幾乎被熏得喘不過氣來,縱使“一把鼻涕一把淚”也樂此不疲。
O型血的舒娜備受蚊蟲青睞,每次訓練都會遭到輪番攻擊,她卻紋絲不動專心操作。幾次訓練下來,她的臉頰、脖子、胳膊上的新傷舊痕達到170多處,戰友心疼地為她涂抹藥水,她卻樂呵呵地說:“脖子上叮出一串紅色珍珠項鏈,咱也算是發射場上的女白領。”
巾幗挽弓 神劍嘯天
塞外夏夜,大漠還在黑暗里沉睡,導彈戰車已悄然駛出待機地域,一路疾馳向發射陣地轉進。
“占領陣地!”隨著發射指揮長彭锧棣一聲令下,各號手迅速跑向戰位。蒼穹如黛,一個個靚麗的身影像舞動長纓的精靈,準確操作托舉利劍騰空。噼里啪啦開關撥動聲、此起彼伏的操作口令聲、往返奔跑的腳步聲交融一體,好似一首絕妙的戰地晨曲。
轉彈瞄準、裝訂諸元、安裝尾翼……在她們的嫻熟操控下,乳白色導彈昂首傲視,初升的旭日灑下滿地朝霞,為戰車神劍披上金色的戰袍。
完成最后的發射操作,號手們陸續撤離發射場坪,面對導彈深情相望,有的手手相扣,汗潤十指;有的手握前胸,默默祈禱;有的屏住呼吸,等待那一聲巨響。彭锧棣手握秒表,目光堅毅,滴答之聲逼近發射“零秒”。
備份發射單元的號手們,在臨射前退出操作流程。引而不發,一樣光榮,她們面向遠處發射陣地,含笑佇立,在心里默默地說:騰飛吧,導彈,你承載著35名女兵共同的心愿,你騰飛的是第一代女子導彈發射號手共同的輝煌。
“10、9、8、7、6……點火!”一聲令下,謝凌霞沉著按下點火按鈕。
導彈騰空。幾分鐘后,指揮大廳傳來捷報:導彈命中目標!35名女子導彈發射號手歡呼雀躍,緊緊相擁。
換型轉訓 組建成連
力挽彎弓起驚雷,戰地玫瑰分外香。發射成功的喜悅還留在眉梢,如何在新起點上實現跨越發展的思考又縈繞在女子導彈發射號手的心頭。
戰場復盤,評點成敗。她們抬高“門檻”梳理薄弱環節,固強補弱展開強化訓練,專業理論、操作水平等一次次實現新的升級。一位軍委首長稱贊她們“是一支理想信念堅定、朝氣蓬勃的青年群體,也是一支技術過硬、完成任務出色的戰斗群體,更是一支為二炮、為軍隊、為國家贏得榮譽的先進集體?!?/p>
鏗鏘玫瑰,蓬勃綻放。11月18日的女子導彈發射連組建大會上,發射號手被授予新裝備鑰匙,連長謝凌霞、指導員陳勤手握繡著“女子導彈發射連”的鮮艷旗幟,女子導彈發射號手齊聲宣誓……
一紙命令、一面旗幟、一排戰車、一群女兵,曾經叱咤演兵場的巾幗“神劍手”摩拳擦掌,她們將駕馭新型戰車長劍開始新的沖鋒,馳騁在祖國的大江南北。
- 2011-11-25女子與戀人合謀拐賣半歲侄兒 警方奔赴千里救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