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五年來,第一時間拿到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重點閱讀其中關于農業發展問題的要點和闡述,已經成了劉瑞蓮代表的習慣。
今年,是劉瑞蓮在安徽省碭山縣葛集鎮白臘園村“掌舵”的第三十個年頭,也是她作為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最后一年。
2008年,身為村支部書記的劉瑞蓮當選全國人大代表,“要將農民的意愿需求帶到中央,肩上的擔子一下重了很多”。以前只需要關注本村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的劉瑞蓮,每年還要在處理本村事務之外,拿出休息時間,走村入戶調研,了解村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新需求。
4年來,身為人大代表的劉瑞蓮一直將關注的目光放在農村和農民。“提過的建議包括發展設施農業,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農村養老保險的政策推動等。”這次,劉瑞蓮代表把建議的重點放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上,“建議政府加大科技農業的投入和科技人才的培養,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注入強勁動力。”
就在來北京開會的前一周,劉瑞蓮還起早貪黑地“泡”在村里的大棚油桃種植區,跟果農們聊天。“白臘園村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基本上都來自果樹,對技術的需求大。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我一直在琢磨著提個這方面的建議。”
記者采訪時,劉瑞蓮代表的建議已經起草完畢。關于繼續加大對“科普惠農興村計劃”支持力度的建議、關于加強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關于對經濟作物優勢產區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建議,三份散發著墨香的建議整齊地擺放在劉瑞蓮的案頭。
“碭山縣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積極探索結構調整,先后發展了紅富士蘋果、銀杏苗木、大棚油桃等新品種,成為以酥梨、黃桃、蘋果等水果生產為特色的農業縣。但是,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市場競爭的加劇,村民們普遍感受傳統農業已經無法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因此,劉瑞蓮代表建議政府要加大對優勢農業的科技投入力度,主要通過:鼓勵科研院所、大專學校通過建立科研、實習基地的方式,建立一批名特優新品種的試驗示范基地,集成一批先進適用的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縮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加快健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穩定隊伍,引入新人,加強培訓的針對性,配備相應的設備和經費,真正解決農技推廣難題;加大國家和省級財政對優勢產區在基礎設施、儲運加工、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延伸產業鏈,拓寬農民致富渠道,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此外,“村里一直缺少農業科技人才深入田間地頭指導”,采訪中,劉瑞蓮反復提到村民們普遍反映的這個問題。她說,農委在今年的工作目標中提出實現農業技術推廣,鄉鎮有機構,村級有人員,“目前的問題是現有農業技術人員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當務之急就是要建起體系,補充新鮮血液,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訓力度,對于愿意扎根農村的學農大學生,國家要出臺針對性的優惠政策,給予鼓勵。”
“只要加大對農業的科技投入,我有信心幫助村里的百姓戶均年收入再增加一萬元。”暢想科技農業的美好前景,劉瑞蓮樂開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