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困擾澳大利亞 新華社記者 趙小娜 食品安全問題并非中國獨有。在澳大利亞,食品安全事故同樣困擾民眾,而快餐業則是其中的重災區。如何從源頭防控風險,仍有待相關各方破解。 今年6月,家住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小男孩賴利從當地一家麥當勞買了盒6塊裝的麥樂雞塊,但當他咬開雞塊時,卻發現肉還是生粉色。 隨后,賴利的母親將生雞塊照片發到“臉譜”上,當地麥當勞區域經理要她將照片刪除,她拒絕了這一要求,并聯系當地媒體曝光此事,還向麥當勞總部反映了情況。目前,此事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7月初,類似的事情又在南澳發生。阿德萊德市的一位男士在麥當勞買了一個雞肉漢堡,咬了幾口后竟然吃到了冰涼的生肉,不禁連連作嘔。隨后,店家僅為他更換了一份套餐作為補償。 除上述“生肉門”,澳大利亞雞肉最近還被爆出含有耐抗生素的超級細菌。7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者從堪培拉三家大型超市和一家肉店選取281個樣本進行抽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樣本被大腸桿菌污染,其中三分之二的細菌對抗生素有耐藥性。據報道,澳農業部目前正聯合衛生部制定相關對策。 澳大利亞國家工人聯盟2012年4月公布的一項雞肉行業報告顯示,大部分雞肉生產商正用降低生產成本的方法追求更高的利潤。 報告發現,某些商家把有待打包的整雞堆放在骯臟的地板上;有的商家將超市退回的“高齡雞”重新貼上標簽后再次出售;有的商家則將圈養雞標榜為放養雞。 盡管食品安全事故頻發,大部分消費者還是選擇與商家私了。圍繞相關話題,記者采訪了多位澳大利亞民眾,他們表示,在外就餐鬧肚子的情況經常發生,但很少與餐館糾纏,因為曠日持久的訴訟經常要拖上好幾年。 2005年,家住悉尼的7歲女孩莫妮卡在吃了當地一家肯德基店的雞肉卷后昏迷,食物中毒導致莫妮卡腦部嚴重受損,最終四肢癱瘓。家人將店家告上法庭,歷時6年之后才勝訴。 面對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澳大利亞監管當局采取了一系列防治并舉的措施。 據悉尼唐人街中餐館工作人員介紹,當地食品衛生監管局會對各大餐館、肉店等進行突擊檢查,平均每家店一年接受3至4次衛生檢查。若監管當局在某家餐館發現問題,一般會在兩個月后再次檢查這家餐館,若一年中兩次檢查都顯示合格,那么餐館可能兩年后才會再次接受檢查。 在監管局官網上,所有因不合格經營而受到警告、罰款或取締的餐館都名列其中,民眾還可通過訂閱該局信息,定期收到最新的餐館“黑名單”。此外,餐館一旦遭到舉報,且問題屬實,將遭受當局嚴厲制裁,問題嚴重的餐館會被徹底取締。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確保食品安全,說到底還要靠企業良心和自覺,治本之策在于真正從源頭上防范食品安全事件。 |
- 2014-07-12莆田食藥監局履行新職責 食品安全問題撥12331舉報
- 2014-06-27福建上半年食品安全問題高發于糧油行業
- 2014-06-16思明區鼓勵實名舉報食品安全問題 最高可獎1000元
- 2014-01-28習近平考察乳企 叮囑要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
- 2013-11-24臺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社會期待危機變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