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我省發布的2019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主要河流水質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6個百分點;PM2.5濃度2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濃度低三分之一;森林覆蓋率繼續居全國首位—— 生態“高顏值”再交亮麗答卷 東南網6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多做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相協調相促進的文章,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福建一張藍圖繪到底,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我省發布的2019年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優、領先全國。2019年中國工程院發布全國生態文明指數,福建排名第一。 綠水長流:達標水升級優質水 公報顯示,2019年,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平。主要河流水質總體保持優,全省12條主要河流Ⅰ至Ⅲ類水質比例96.5%,同比上升0.7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6個百分點,其中Ⅰ至Ⅱ類優質水比例同比提高9.8個百分點。縣級及以上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 專家介紹,主要河流水質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Ⅰ類(優)、Ⅱ類(優)、Ⅲ類(良)、Ⅳ類(輕度污染)、Ⅴ類(中度污染)、劣Ⅴ類(重度污染)。其中水質最好的Ⅰ類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Ⅱ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等。 “如果說Ⅰ至Ⅲ類水質是達標水,那么Ⅰ至Ⅱ類水質就是優質水。”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我省12條主要河流Ⅰ至Ⅲ類水質常年保持在95%以上,近年來,隨著治水持續發力,Ⅰ至Ⅱ類優質水比例呈逐步上升趨勢,從2015年的44.4%,到2018年的51.8%,再到去年的61.5%,去年提高近10個百分點,達標水逐步向優質水升級。 2015年,在國家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后,我省率先出臺比國家“水十條”更嚴格的省級工作方案,開啟史上最嚴水污染治理,從水源地到水龍頭全程監管,全面打響水污染防治攻堅戰。 “書記、省長和村長,都是河長。”經過兩年多探索實踐,2017年我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全省總河長,實現省、市、縣、鄉、村五級治水全覆蓋。 自打通治水“大動脈”后,2016年,我省率先將流域整治“觸角”伸向“毛細血管”小流域,吹響治水新戰役新號角。2017年起,我省連續三年將“小流域綜合治理”列為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深入實施碧水攻堅“三鞏固”行動和飲用水源地6個100%達標工程,省級財政累計投入15億元專項資金,撬動全省超過80億元有效投資,Ⅰ至Ⅲ類水質優良比例從2016年的75.6%提升到2019年92.8%,提前達到“十三五”水質目標。 空氣常新:PM2.5濃度優于歐盟標準 公報顯示,2019年,全省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優良,PM2.5濃度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比全國平均濃度低三分之一。68個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9.2%。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8.3%。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廈門、福州環境空氣質量分別位列第4和第6位。 隨著公眾對霧霾的關注不斷提高,PM2.5被納入新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2015年,我省實現城市空氣質量監測全覆蓋,當年PM2.5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隨后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2019年下降至24微克/立方米,優于世界衛生組織二階段標準(歐盟標準)規定的25微克/立方米。 與霧霾相比,臭氧污染則低調得多,經常隱藏在藍天白云里,很難被人發覺。環保專家介紹,2017年以來,盡管我省空氣質量持續位居全國前列,PM2.5濃度也得到有效控制,但受不利氣象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臭氧濃度有所上升,成為拖累空氣質量的關鍵因素。 2018年,我省率先在全國出臺省級臭氧污染防控指南,建立覆蓋全省重點行業的揮發性有機物地方排放標準體系,實施120個省級、400個市級精準治理減排項目,從源頭上減排。借助領先全國的“生態云”平臺構建聯防聯控一張圖,通過打出一套“組合拳”,對癥下藥治臭氧污染。2019年,我省大力實施大氣環境精準減排“十百千”工程,完成1000多個項目整治,每年減排揮發性有機物1.3萬噸。 2018年,生態環境部在原有的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基礎上,將排名城市范圍擴大至169個地級及以上重點城市,當年廈門、福州分別位居第7位、第8位,去年排名再次提升。 青山常在:連續40年全國最“綠” 公報顯示,2019年,全省森林面積811.5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8%,連續40年居全國首位。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繼續保持全國前列。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4.21萬畝,占下達任務127.1%。全省水土流失率降至7.75%,屬全國水土流失率最低的省份之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位居全國前列。 作為中國最“綠”省份,目前全省共建立自然保護區112處,其中國家級17處、省級23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44.51萬公頃。建成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57處,總面積達17.66萬公頃。持續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試點區規劃面積達10.01萬公頃。建立國家濕地公園8處,總面積達7261.41公頃。 為探索自然保護地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近年來,我省把人工智能和遙感技術有機融合,打造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的“一體防控”閉環監管鏈條,依托“生態云”平臺強大的計算能力,加載自然保護地范圍,快速自動提取變化圖斑,讓保護地內的違法建筑無處遁形。目前,省生態環境廳已聯合省林業局先行在武夷山國家公園、冠豸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5個自然保護地展開試點。 與此同時,我省圍繞讓群眾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兩個目標,一方面嚴守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對不同質量類別的耕地,分別采取農藥化肥減量化、酸化土壤改良和有機肥替代,劃定特定農產品禁產區等措施進行管控;另一方面強化建設用地聯動監管,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嚴格污染地塊用地環境準入,確保每一地塊都依法經過調查和治理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