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大美春光在路上”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52條,并將其整合在交旅融合、鄉村新體驗、春和景明三個分主題之下,旨在推動鄉村建設與旅游發展相得益彰、齊頭并進,借此實現以文化帶動旅游、以文化促進發展的目的。 經濟是物質生活的基礎,文化是精神生活的體現。文化與經濟,互相依賴,互為補充。正所謂,“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套用這句話,文化搭臺,旅游送戲——鄉村旅游給鄉村送去的滾滾財源,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鄉村振興。實踐證明,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 鄉村旅游,古已有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等,便是詩意的佐證。隨著時代的發展,近些年來,全國興起了鄉村旅游的熱潮。新世紀開始,鄉村旅游業進入一個全面發展、日漸升溫的時期。 鄉村旅游,最大的特點在于“短、野、靜、廉”——“短”,時間三五天,路程百十里;“野”,以村莊山野為游居目的地;“靜”,較之喧鬧城市,鄉村清幽寧靜;“廉”,費用不太高,開支較低廉。正因此,很多城里人把鄉村旅游當作休閑放松、豐富生活、調節心緒的首選。 為了助推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持續發展,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強化規劃引導,采取以獎代補、先建后補、財政貼息、設立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得益于中央的重視、政策的扶持,鄉村旅游一路綠燈一路歌,游客一年更比一年多。有資料顯示,2019年全國鄉村旅游總計達30.9億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1.81萬億元。 鄉村旅游所以“熱門”,優勢在于依靠自然環境和當地民俗特色給游客帶來心靈撫慰——城里人到鄉村旅游,既能回歸自然,又能重溫童年,是一種低成本、有質量的精神文化之旅。 然而,時下不少鄉村旅游文化含量偏低,主打項目不外乎有機農業、綠色蔬菜、養生休閑,不同程度存在一個共性問題:內容比較單一,商業氣息濃厚,文化內涵不足,給人“千村一面”的感覺。長此以往,難以滿足游客對于鄉村文化魅力的感受與體驗。改變這種狀況,從鄉村角度講,既要注重挖掘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又要善于打造特色項目、文化品牌;從游客方面看,不能滿足于吃農家飯、品農家菜、飲農家酒、摘農家果之類,而要把尋找鄉村文化、品味鄉村文化,作為鄉村旅游的“題中應有之義”。 鄉村旅游,看山看水看文化,有情有調有滋味。山水明擺著,一目便了然。文化則不然,有顯有隱,有的直觀,有的深藏。“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一座山,觀看的角度不同,展現的景致也不同。鄉村文化也一樣。只有仔細看、用心看,才能看出些許城里難得一見的文化景觀。退休前,在閩北工作期間,曾經聽到這樣一句說辭:“木頭爛在山上也是文化。”開始不理解,樹木倒了,日曬雨淋,久而久之,自然就會腐爛,與文化何干、有什么文化?慢慢地,悟出個中含義:倒下的樹木,之所以爛在山上,背后折射出人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高度自覺。腐爛的木頭與蔥郁的樹木,和諧共處,形成對照,不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嗎? 那年,在建陽黃坑采風,桂林村一座已有400余年歷史的徽派古建筑——蕭氏宗祠,且不說磚雕木刻工藝精湛、形式多樣、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層樓疊院、高脊飛檐、結構合理、布局協調、風格清新典雅,背后藏有豐富的文化因素,單是大門兩側一副石刻楹聯“孝友傳家繩祖武,詩書繼世翼孫謀”,便散發出濃濃的文化韻味,吸人眼球,發人思考。 有道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我相信,鄉村旅游過程中,只要留心觀察,或多或少能看到一些鄉土文化、特色文化、紅色文化、寺廟文化、祠堂文化、建筑文化等。這樣,既可以拓展鄉村旅游的內涵,又有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