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縣非遺項目剪瓷雕作品制作。 東南網6月24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趙錦飛 蕭鎮平 通訊員 歐東茵 謝雯) “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桃花也含笑映祭臺;這一拜,報國安邦志慷慨,建功立業展雄才……”每逢周末下午,在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里,實景表演的“桃園三結義”引來眾多游客觀看,這是東山縣從去年12月起推出的一項文化創意項目。 東山島銅陵鎮區面朝波濤萬頃的臺灣海峽,右前方是明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兼兵部尚書黃道周故居,左邊矗立著“天下第一奇石”東山風動石,四周銅山古城環繞,作為關帝文化產業園的核心建筑——東山關帝廟便坐落于此。 對于關帝,別的地方稱之“關帝”“關公”“關圣帝君”,只有東山與眾不同,稱之“帝祖”。也就是說,東山人不把關帝當神,而是當家人、當尊長、當先祖。 九三學社漳州市委會副主委林喜勇說,東山島關帝廟左廊的《公立關永茂碑記》詳細記載了這個來歷:清初,由于之前積極抗清和隸屬軍戶等原因,又經歷了遷界、復界,清政府不給東山人入籍。沒有戶籍,東山人不能科舉,不能置業,課稅繁重。相傳漳浦(當時銅山隸屬漳浦)知縣陳汝咸以關帝的名義向朝廷奏請讓東山人入籍。清政府最終同意以關氏后裔“關永茂”為總戶主設立一大戶,讓全體東山人加入其中。 “關永茂是一個虛擬的名字,實際并沒有此人。”林喜勇說,“戶主”設立后,東山人有了關氏的戶籍,成了關帝爺的后裔,于是就有了“帝祖”的稱呼。 銅山城依岵嶁山而建,城墻順著山勢起伏,由條石砌成,長1900米,高7米。城內設有守御千戶所、總鎮衙、衛所中營等主要軍事基地,西南邊有一條依城區平行而建的西門大街,也就是如今的頂街路,全長800多米,是當時城里通向西門平地的主干道。東山關帝廟位于古城內,與古城同期而建。 從地圖上看,關帝廟地處東山島東北角向海中延伸的一隅,三面環海,岵嶁山為制高點,向來是海防要地、兵家必爭之所。數百年來,東山關帝廟歷經多次擴建、焚毀、重修,才呈現出如今的模樣,廟內飛檐斗拱、雕梁畫棟,處處彰顯著匠人的巧思與精湛技藝,尤其是廟脊上那色彩斑斕、栩栩如生的彩瓷剪貼雕格外引人注目。 自1992年起,東山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都會舉辦關帝文化旅游節,累計有800多座臺灣關帝宮廟的10多萬名信徒前來參加朝圣謁祖活動,東山關帝文化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橋梁。 據銅陵鎮人大主席團主席朱少文介紹,近年來,東山縣持續推進關帝文化產業園提升工作,完成《銅山古城復興規劃》《銅山古城重要節點改造規劃設計》等9項方案,構建“三街兩徑一環百巷”古城保護框架,編制《東山關帝廟保護管理規劃》,聯合臺灣團隊實施《關帝文化一條街》等2項專項設計,推動綸章垂耀坊、城隍廟、關帝行宮修繕,福成樓、古城墻除險加固及西門廣場(前期)、南門灣夜間經濟一條街、1387銅陵文史館建設等8個項目竣工。 當地還聘請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團隊推進銅陵歷史建筑普查評估建檔工作,調查并測繪有保留價值的古宅超100座,推薦可收儲和合作利用的陳沂清故居、高氏大厝、歐式大厝、月眉厝等特色老宅子超10處。目前,銅山古城區域屬國有或集體資產的建筑面積達1.9萬平方米,有18處。古城區域的東山舊圖書館修繕激活,成為頂街片區的文旅新亮點。實施16個背街小巷項目,以“繡花功夫”織補城市肌理,吸引各地創客100多位入駐從事民宿、文創、酒吧、海上運動等。 去年10月,“兩岸同緣 天下關公”第二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創大賽作品展開展暨頒獎儀式活動圓滿舉辦。大賽設有關帝文創概念設計類、兩岸文創概念設計類、關帝文創實物產品類、兩岸文創實物產品類4個類別,共征集414份參賽作品,最終決出2個金獎、9個銀獎、12個銅獎和20個優秀獎,還評出了1個最佳網絡人氣獎。 當地陸續推出一些帶有關帝元素的文創產品,如印有關帝形象的卡通小坐像、鑰匙扣等;優化文創產品展陳布置,新增融入關帝、風動石元素的祈福擺件、文創模型等特色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有創意的產品,在年輕群體中引發文化共鳴。 雖是如此,但有些文創產品缺乏深度創意和文化內涵,線上傳播也大多局限于本地,始終未能走出“自娛自樂”的怪圈。“周邊相關產業協同發展不足,未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旅游設施配套、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旅游服務質量提升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林喜勇在有關促進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提質增效的一份提案中也提到了這些問題。 “關帝文化產業園目前著力抓好‘四個激活’。”東山縣銅陵鎮黨委書記李育生表示,一是跟進服務,激活大有街旅游商圈;二是激活福成樓和西門廣場的招商,繼續與上海海事大學等意向運營方溝通進駐運營方案,力爭“以最優方案成網紅爆款”;三是特色古厝的修繕激活,將陳沂清故居、舊黨部及周邊舊屋等改建成衛戍文化感知和宗祠民居、非遺、觀海風情等旅游參觀主題體驗館;四是特色海鮮火鍋餐廳的運作激活。 夕陽為風動石鍍上金邊,關帝廟的鐘聲與對岸澎湖天后宮的鼓點遙相呼應。從軍事要塞到文化地標,從信俗載體到產業矩陣,東山關帝文化產業園的演變軌跡,恰是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的生動注腳。當古老的“忠義仁勇”精神邂逅信息時代的表達方式,這條跨越千年的文化血脈正在新時代續寫著動人的傳承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