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21日,福建省青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從英國進口的54個集裝箱共673噸廢紙到廈門港,28日,該公司在三明海關辦結了通關手續后,29日這批貨就運到了廠里。
“實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大大方便了我們進出口企業!”青山紙業總經理徐宗明告訴記者,三明屬福州關區,但從歐洲進口貨物到廈門港成本較低,自從2006年7月福州、廈門海關開展區域通關改革試點后,公司在三明海關就可辦理通關手續,進口從報關到貨物放行比原來快了2至4天。
2006年,海關總署主動服務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在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行綜合調研的基礎上,出臺了《海關總署黨組關于海關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總體意見》和《關于海關支持“海西”建設有關事項的答復意見》,并與福建省政府簽署了《關于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合作備忘錄》,共確定了具有較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符合福建實際的22條總體意見和46條具體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海關支持發展的第一個區域。
省政府認真貫徹落實海關總署支持“海西”的政策措施,并逐一分解落實到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幫助企業用足、用好、用活政策,有力促進了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有力支持“先行先試”
近年來,隨著兩岸往來的日益密切,我省對臺小額貿易進出口增長迅猛,但由于受貿易金額10萬美元和船舶噸位100噸的限制,大宗對臺貨物交易一直無法開展。2006年,福州、廈門海關“先行先試”,適當放寬了“兩限”。2007年9月,福州馬尾、泉州石井被商務部和海關總署正式列為第一批放開從事對臺小額貿易“限制”的港口,并允許經營配額許可證商品,福清南青嶼、長樂松下、東山銅陵、晉江深滬、廈門大嶝被列為第二批試點口岸。
福州、廈門海關還簡化對臺小額貿易的監管手續和兩岸直航客運船舶申報手續,2007年,福建省對臺小額貿易額為6389.8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3.8%。
在海關總署“先行先試”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07年,閩臺經貿交流不斷拓展,亮點迭出:廈門空港口岸成為春節、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兩岸客運包機航點,至今已成功執飛了兩岸節日包機任務76個航次;4月,臺灣全富海運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屬“全富”輪獲準經營福州、廈門、漳州、泉州至澎湖間海上散雜貨物運輸,繼客運直航之后,福建沿海口岸與臺灣澎湖地區海上貨運直航實現新突破;9月,福建居民赴澎湖旅游正式啟動;10月,我省船舶“安麒”輪首航馬祖,標志著福州與臺灣馬祖間實現客運雙向對開……
構建區域通關格局
為了使省內企業“足不出省”即可辦理在省外口岸外貿貨物的通關手續,同時推動海西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出海通道,擴大海西對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輻射效應,福州、廈門海關和我省口岸部門積極深化區域通關改革,不斷擴大適用范圍,推動區域通關常態化。
2006年7月1日,在海關總署的支持下,福州、廈門海關與黃埔、湛江、南寧等海關相繼開展了區域通關改革試點,2006年12月,福建省口岸海防辦與江西省口岸辦正式簽署了《閩贛兩省口岸區域通關協作備忘錄》。2007年初,福州、廈門海關又與中、東、西部的杭州、寧波、汕頭、南昌、武漢、長沙、貴陽、銀川等8個海關共同簽訂《海峽西岸區域通關改革聯系配合辦法》,確立了“2+8”的海西區域大通關模式。10月,福廈兩關又與重慶、成都、西安、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等內陸7海關簽訂《區域通關改革聯系配合辦法》。如今,海西區域通關不僅在福廈兩關之間順利開展,還擴大到了長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區的14個直屬海關,海峽西岸經濟區北接“長三角”、南接“珠三角”、輻射中西部的區域大通關格局已經形成。去年,僅福州關區企業足不出戶就辦理跨關區“屬地申報、口岸驗放”通關模式進口貨物報關單476票,貨值1.39億美元。
福州、廈門海關還全面加強與江西、湖南、浙江(浙南、浙西)和廣東(粵東)等周邊海關的區域協作,開通了廈門港與三明、江西南昌、廣東梅州等地的多條“海鐵聯運”綠色物流通道,實現內陸省區鐵路運輸與海運的順暢銜接,并加強與陸路轉關量最大的深圳海關口岸之間的協調配合,使我省內陸地區享受到了“港口就在家門口”的無水港的便利。(記者 王永珍 包騫)
兩岸農業合作成果展覽會上,臺灣水果受到與會者關注。本報記者 張永定 攝
(責編:張秀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