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科技部、省政府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科技發展的備忘錄》。這是省部之間加快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建設的又一重要舉措。
早在2006年10月12日,科技部就與省政府簽署了《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建立部省會商制度。此后一年多來,省科技廳逐項細化落實議定工作事項,在重點工作領域、重大項目實施、重要基地建設等方面積極爭取科技部的支持,確保了省政府與科技部合作共建重大項目的實施和重點工作的開展,推動了科技部支持海西建設的工作進展,科技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重大專項凸顯創新效應
“重大專項‘新材料與器件’針對產業聚集度較高的材料行業,圍繞共性、關鍵性技術難題,開展相關專題的研發。”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說。
這是我省激勵創新精神、建立創新機制、支持創新實踐、推廣創新成果的科技重大專項之一。據了解,我省根據確定的重大專項選題方向,經充分論證,啟動了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器件、新藥研發、福建主要外來有害生物防控技術體系研究等25個省級重大專項,集中力量解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創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有力提升了科技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通過一系列重大專項的實施,我省在電子信息產業、石化支柱產業、現代農業等高新技術領域實現源頭創新,形成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產品。同時,也將培養各類高水平科研和技術開發的帥才、將才等高級人才。
實踐表明,科技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在集聚全省力量不斷突破一批批支撐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的同時,也為我省科技人才搭建了致力創新、施展才華的舞臺,成為我省加強自主創新、建設海峽西岸創新型省份的重要引擎。
項目帶動增強發展后勁
我省組織實施“項目管理年”和“科技成果推廣年”活動,兩年來累計安排省級科技經費4.21億元,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2522項,項目帶動能力顯著躍升,為開拓創新源泉、培植創新能力,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例如,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順利通過國家制造業信息化工程試點省和試點城市驗收,再次列入“十一五”科技部地方制造業信息化科技示范工程,企業設計制造一體化示范和經營管理信息化示范產生積極效果,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據統計,去年全省高技術產業增加值達436億元,比上年增長15.2%。
再如,水稻航天育種和超級稻、兩系稻、轉基因水稻等育種技術繼續位居全國前列。在海南三亞863基地舉行的2006年全國水稻新品種(組合)大區展示試驗中,我省有76個新組合參加試驗,占總數的34.5%;研制出中國第一個擁有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工程重組戊型肝炎疫苗,獲準進入國家一類新藥Ⅲ期臨床研究,臨床試驗人數達11.3萬例。
另外,我省在5個設區市的28個縣(市、區)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10407人次,實施科技開發項目1841項。科技特派員工作受到科技部、人事部的充分肯定,被列為科技部、商務部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實施的“中國農村科技扶貧創新和長效機制探索”試點省份之一。
區域創新打響海西品牌
“科技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這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省科技廳圍繞科技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促進產學研結合為主攻方向,以推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重點,建設以企業為主體、高校與科研機構為依托、中介服務機構為橋梁、科技協調管理為保障的區域創新體系,提高了區域技術創新和公共服務能力。
全省啟動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確定了70家具有典型意義和代表性的企業開展省級創新型企業試點,其中6家企業被科技部等確定為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近兩年,全省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28家,目前累計達到1302家。其中,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66家,涌現出廈華電子、星網銳捷、新大陸、廈門鎢業、漳州萬利達等一批具有較大規模、競爭力較強的高科技龍頭企業。
同時,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平臺項目,扶持建設了一批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工程化開發為目標的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和行業技術研發基地。目前,已形成光電子材料、光催化、植物病毒、水稻轉基因育種、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等較高水準研發平臺,省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和自然科技資源庫相繼投入使用,省超級計算機中心、光伏產業科技孵化基地等加快建設,有效改善了創新創業環境。
令人欣喜的是,去年,科技部首次參與主辦第五屆“6·18”項目成果交易會和首屆海西科技論壇,組織國家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4個,安排駐外使領館科技參贊推介43個國外科技項目參展,進一步提升了海峽西岸和“6·18”的品牌效應。
根據科技部最新統計監測,我省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居全國第11位,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9位。
科技創新正成為海峽西岸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的引擎。今年,省科技廳將以提升產業水平為切入點,以推動農村農業發展為落腳點,以改善民生環境質量為歸宿點,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
閩臺科技合作漸入佳境
從服務海西建設高度出發,閩臺科技交流合作被放在突出位置。由兩岸學者參加的首屆海西科技論壇、海峽兩岸知識產權學術研討會等,推動了兩岸科技界的直接往來、雙向合作、學術交流、項目對接和產業互動。
隨之而來的是,閩臺雙方建立起了涵蓋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園區和高科技企業,涉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精密機械、農業、海洋、氣象、地震及中醫藥等20多個學科領域的合作關系,合作形式也從過去較為單一的互訪和講學,發展成以合作研究、共建試驗基地、共同申報科研項目等多種形式,交流與合作的層次與質量不斷提高。(本報記者 方承 林世勛 姚瑾)
(責編:申家駒)
- 2008-01-28科技部和省政府簽署備忘錄 共建海西區域創新體系
- 2008-01-28科技部和福建省政府舉行首次工作會商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