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春雨綿綿時,東山綠化再先行。自去年來,東山縣委主要領導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強調,建設國際旅游海島要讓生態文明建設先行,要讓廣大農民特別是失地農民在植樹造林中增收致富。如今,植樹造林已成為許多鎮、村農民的自覺行動,生態文明建設也逐漸成為東山社會發展中突顯出來的“軟實力”。
植樹造林,曾讓荒島變綠洲
解放前,面積194平方公里的東山島僅有林木340多畝,而且都是零散的“風水林”、“護村林”,風、沙、澇、旱等災害更是連年不斷。刮風時,黃沙蔽日;暴雨時,遍地成澇。夏天出門,熱沙炙腳,如蟻熬熱鍋;冬日上路,飛沙撲面,睜不開眼。1950年前的近百年間,被“飛沙虎”吞沒的小村莊就有11個,毀壞民房無數,淹埋耕地鹽田累計2萬多畝,災荒與貧窮長期困擾著這一海島。
1950年5月12日,東山縣解放。從1952年起先后擔任縣長、縣委書記的谷文昌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上戰禿頭山,下戰荒沙灘,綠化全海島,建設新東山!”。至1964年,全縣累計造林8.2萬畝,原來3萬多畝荒沙灘和400多座禿頭山,及各條公路都披上“綠裝”,全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綠色把風沙寫入歷史,荒島變成東海綠洲。如今,東山縣有森林面積11.8萬畝,綠化率達98.5%,森林覆蓋率達39.8%,東山縣因此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并獲得“全國生態示范縣”稱號,赤山林場和東門嶼還被列為國家海濱森林公園。植樹造林根本改善了自然環境,是東山解放以來的第一個飛躍,由此而帶來第二個飛躍——創匯農業大發展,成為全省首批小康縣。
“9+2”綱要,讓綠化成社會發展“軟實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何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和諧社會呢?2007年底,東山縣在綜合民聲民意,匯聚各方智慧的基礎上,確定形成了“9+2”綱要,全力建設國際旅游海島,其中的生態綠化成為先行工作之一。東山縣聘請世界海島林業專家、中國首席林業科學家彭鎮華、華南林業科技大學、廈門水木清華等專業機構的林業專家、城市園林專家、海島綠化專家共同對全島進行規劃指導,把綠地系統規劃納入全縣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將全縣綠地系統規劃成“一帶、兩軸、四廊、九線、十三園”的規劃布局,并明確財政每年要“一年1000萬元、五年5000萬元”投入生態綠化種大樹、名貴樹、風景樹,這在福建省的縣級財政也是唯一的。
2008年,隨著西銅景觀大道的竣工通車,東山縣抓住時機移植了盆架子、木棉等大樹1500多株,新種了大花紫薇、紫荊、鳳凰木、臘腸樹、桃花心木等名貴樹種;完成百億新城金鑾大道和環島路金鑾灣路段的綠化配套工程全長3公里,種植海棗、盆架子、紫荊等綠化樹1500多株,種植草皮近2萬平方米;完成造林7483畝,其中四旁植樹及非規劃林地造林1200畝;開展“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種植名貴鄉土樹種18萬株,其中降香黃檀1.701萬株,垂葉榕160株,香樟3.5萬株,大果桃花心木1.2萬株,完成任務166.5%。全年完成財政投入超過1200萬元,生態綠化在建設國際旅游海島工作中已成功先行,取得良好開局。來過東山的游客,特別是了解東山歷史的游客都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改善大為贊賞。
“1+3”新機制,讓失地農民共享發展成果
隨著臨港工業園區、疏港公路等項目的建設,東山縣徑口村、城垵村等一些村的村民成為失地農民,如何讓他們失地不失利呢?除了向二、三產業轉移,農民的潛質還能否挖掘?通過調查研究,東山縣委書記王毅群在年初的全縣林業工作會上提出:東山要致力于建設國際旅游海島,致力于積聚財富的第三產業,生態綠化作為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改善生態和促進發展的雙重使命,因此今年的生態綠化工作要決戰決勝。
隨后,東山縣制定了《2009年生態綠化種植名貴樹木實施方案》,重點推進“一段路、兩個村、三面山、一機制”。一段路就是在疏港路首期5.2公里兩側各種植50米寬的生態景觀林帶;“兩個村”就是在失地農民比較多的徑口村和城垵村集中連片規劃種植降香黃檀、印度紫檀等名貴樹種,每戶平均20棵以上;“三面山”就是在徑口村疏港路臨路兩側山坡和坑內村白石嶺臨路一面坡根據立地條件進行綠化;“一機制”就是資金投入按“1+3”模式,由縣、鎮、村、農戶四級負擔,縣財政將從今年1000萬元的綠化投入預算中安排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名貴樹木種植,帶動各級和社會各方面的投資,做大名貴樹木種植產業。
為確保實施方案的落實和讓失地農民受惠,東山縣采用統一規劃、統一種植、分樹到戶(人)、專業管護和聯戶種植、合作種植利益分成的管理辦法;在種植名貴樹登記、報備、林木證發放及樹木產權流轉等方面建立一套規范制度;在種、管、養等技術方面指導到位,把有關技術要領編印成冊,深入實地指導,在每個環節把好技術關,還負責做好苗木調度、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確保種植質量和成效。目前,東山縣已掀起了一股植樹造林新高潮。預計今年全縣將規劃種植名貴樹木面積2000畝,總株數15.6萬株,從而形成綠化美化相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的綠化新格局,為建設國際旅游海島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朱少文)
(責編:謝添實)
- 2009-03-10榕首條親水性內河沿岸東西河綠化帶基本建成(圖)
- 2009-01-13我省首次開展優秀園林綠化工程評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