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區長汀,說起新農合,農民沒有不豎大拇指的。
上月底,記者采訪獲悉,今年該縣參合農民41.25萬人,參合率達99.5%,居全省試點縣首位,其中11個鄉鎮參合率為100%。
另有一串數字讓人眼前一亮:2006年6月新農合啟動以來,全縣有4.36萬人得到住院補償,3944人得到特殊門診補償,累計支付補償金5219萬元,基金使用率達93.6%;17所鄉鎮衛生院都有常用設備“六大件”,參合農民鄉鎮衛生院住院比例達46.54%……
長汀的新農合,何以成為一項造福農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提補償標準
統一購買超大病醫療保險
農民因病致貧、返貧的主要誘因是大病,新農合主要目標就是實現大病統籌。實現大病統籌,關鍵在提高補償標準,讓農民看得起病。為此,長汀新農合一開始就著力民心,致力闖出新路子:
四次調整補償標準,取消單項住院費用封頂線。個人住院補償封頂線由2萬元提高到4萬元,補償比例由鄉級60%、縣級50%、縣外30%分別提高到80%、60%、40%。去年,人均補償金額達到1483元,住院費用補償率提高到47.42%,其中在鄉鎮衛生院住院的補償率接近70%。
大力推廣特殊門診補償業務。2007年,長汀在全省新農合試點縣中率先開展特殊病種門診補償試點,去年在全省開展5個病種的基礎上增加到11種,為全省最多;率先將特殊門診定點醫療機構定到村級衛生所,選擇12家甲級村衛生所進行特殊門診業務試點;率先制訂全省唯一的《新農合特殊病種門診補償管理辦法》,對每個病種的診斷標準、檢查、用藥目錄作出規定。
兩年多來,長汀還大膽探索,勇于創新,不斷提高保障水平,擴大受益面:
縣政府統一為參合對象購買新農合超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每人每年3元,最高補償8萬元。超大病患者,花錢越多,補償越高,加上新農合的最高補償4萬元,個人最多可獲得12萬元補償。
新農合具有“交得少,報得多”的特點,該縣規定,城鎮居民可根據家庭經濟能力自由選擇參保,即可參加城鎮醫保,也可參加新農合。目前,有4706位城鎮居民、進城農民工和宗教界人士參加了新農合。
就近看病 就地補償 出院即補
這么多的先行之舉,在于長汀始終把農民的需求放在首位。
開展新農合之前,長汀普遍存在農民“小病拖、大病扛”現象,貧困戶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戶約占30%。
“辦新農合就是為老百姓辦好事,農民想什么,我們就辦什么,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長汀縣委書記盧德明說。
2006年一開春,長汀就以縣政府名義向省新農合領導小組辦公室申請列入試點縣,這在當年24個新增試點縣(市、區)中是唯一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