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漁港漁船安全。加快海洋環境和災害監測系統建設,實現對風暴潮、臺風、赤潮、海嘯等海洋災害和海難救助、溢油、危險品泄漏等海上突發性事件的監測和預警預報。抓好一批重點漁港建設,形成沿海重點漁區布局合理、大中小船型兼顧、生產配套條件完善,以國家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為重點、海島型漁港、二級漁港和三級漁港為基礎的漁港(避風港)體系。建立完善海上漁業安全應急措施和救助體系,提高應對海上漁船遇險遇難報警、救助指揮等海上漁業安全突發性事故的應急指揮能力和救助能力。
沿海防護林建設和生態公益林保護。重點抓好東山、長樂、福清、平潭等50個縣(市、區)沿海防護基干林帶合攏加寬、老林帶更新改造、沙荒風口治理、農田林網和紅樹林建設等,加強高效防護林體系建設、低效低質林改造、紅樹林引種馴化等示范工作,調整優化樹種結構,積極創新沿海防護林建設和管護機制。加強閩江、九龍江、汀江、晉江、賽江、敖江、木蘭溪、交溪(賽江)等流域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城鎮周邊景觀林、交通要道護路林和其他重點區位生態公益林保護,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態公益林補償制度。
農林牧漁病蟲害防控。加快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森林病蟲害預警控災體系和水產病蟲害防治體系建設,形成設施相對完善、應急反應快速的農林牧漁病害預警控災體系。加強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預防控制、衛生監督以及防疫技術支撐和物資保障等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提高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能力、預警預報能力和快速應急反應能力。
森林火災防治。加快森林火災預警監測和撲救指揮系統建設,加大生物防火林帶、防火阻隔帶建設力度。全面推進專業、半專業撲火隊伍和航空護林滅火站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防火綜合能力。
災害性氣象預警救援。加強綜合氣象探測網建設,建立災害性天氣警報發布平臺,完善適應各級政府需要的氣象決策服務快速反應機制,拓展生態環境監測、評價服務。重點建設沿海及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及突發公共事件氣象應急響應系統,完善人工影響天氣服務系統,在主要城市建立城市環境氣象特種觀測和城市環境氣象服務業務系統。
地震災害預警救援。繼續推進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臺網。嚴格新建建筑物抗震設防要求,加快修訂和嚴格實施新建住房特別是公共場所和主要建筑物抗震標準,實施地震安全農居示范工程。健全地震應急指揮體系,推進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建立地震救助體系。
地質災害預警救援。繼續加強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快建立和完善全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預警系統,抓好重大地質災害危險點的治理,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村民搬遷任務,實現地質災害群測群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