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中嬗變
——區位優勢讓“流”涌動
上饒雖位處四省交界,浙贛鐵路、皖贛鐵路、橫南鐵路穿境而過,7條出省公路貫穿東西南北。然而,根深蒂固的“農業立市”思維,使其錯失了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90年代民營企業發展的大好時機,區位優勢長期未能轉化為經濟優勢。2003年9月,面對新世紀新的經濟增長周期和沿海產業大規模轉移帶來的良機,上饒人開始認真審視自己。
地理位置,使上饒成為一個承東啟西、接南拓北的最佳支點,必須“掉頭向東,通江達海,對接長珠閩,融入全球化”,才能建設四省交界地理中心城市。
或許是一種機緣,就在上饒醞釀思路突圍之時,福建省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明確海西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涵蓋周邊。理念的呼應,閩贛經濟對接互動成為必然。
660萬上饒人在明晰發展路徑后,滿懷激情投入建設。上饒,這塊天地遺落在四省夾縫中的翠玉,才被拭去浮塵,開始熠熠發光。
僅僅一年時間,上饒的經濟實力登上新臺階。2004年GDP一年凈增50億元,突破300億元大關,財政收入一年凈增5億元,GDP總量和財政收入均在江西排名第四,二產的比重首次超過一產。隨著市內“半小時經濟圈”、省內“2小時經濟圈”,周邊省市“半日經濟圈”的形成,上饒凸顯出地理中心城市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動雙方理念對接過程中,上饒福建商會發揮了特殊作用。2005年的“9·8”投洽會之前,上饒福建商會自發組織上饒市縣兩級主要領導前往福建。上饒福建商會副會長徐正志說:“參加‘9·8’是一個契機,更重要的是要讓上饒的領導了解福建的企業家,了解海峽西岸經濟區。”
此行收獲甚豐。回來后不久,閩商在上饒的一個由于種種原因幾乎陷入困境的大型項目,再次得到了當地的大力推動,很快獲得成功。
“我們所說的‘通江達海’,江,指江蘇、浙江,海,指海西、上海,總之,要與沿海全面對接,承接轉移產業,用大生產帶動大流通、大發展。”上饒市市長助理、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委員會主任鄭衛平如此闡釋“江”、“海”二字。
主抓招商引資、經貿協作的鄭衛平告訴我們,上饒去年從長珠閩引進項目974項,實際到資374億元,今年以來已經引進5000萬元以上項目114項。
對接帶來嬗變。從上饒市區往西車行不過幾公里,就可看到一片生機勃勃的工業新區,往日的丘陵荒地,如今已成為上饒工業化的大平臺和承接沿海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沿陣地。此時,區位優勢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上饒工業主導地位步步增強,2007年年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達到81家;旅游業與周邊密切協作,發展速度驚人,2003年接待游客340萬人次,收入18億元,2007年接待游客890萬人次,收入超過50億元;商貿流通業迅速發展,江南商貿城、月亮灣汽車城等一批特色專業市場相繼建成,2007年新增規模以上市場37個,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大型市場達到33家。
作為江西對接長珠閩的彈跳點,江西經濟大廈在東部的支撐點、增長極,上饒初露鋒芒。
融入中崛起
——一個內陸城市的江海訴求
上饒“通江達海”的強烈愿望,得到海峽西岸經濟區主體福建省的熱烈回應。去年,福建熱情邀請上饒在海峽西岸網洽會上設立展館。免費設館,對于上饒來說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他們借助“9·8”投洽會的人氣,在去年9月6日隆重舉行了開館儀式。
點擊,進入海峽西岸網洽會,可以發現,除了福建9市外,上饒是第10個設館的城市。上饒借助海西網洽會的知名度,宣傳自己的投資環境,在短短時間就取得成果,包括工業、農業、社會事業的多個項目,引來臺灣、深圳、德國等地客商的高度興趣,現正展開進一步接觸。
上饒市對海西網洽會十分重視,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及要加強海峽西岸網洽會·上饒館的宣傳、維護和管理工作,撥給3個編制設立網洽辦,開館不到半年時間就組織了1804條信息上傳發布。鄭衛平說:“這是兩地深厚情誼的結晶。我們十分看中海峽西岸巨大、持久的影響力,要充分利用這一招商平臺。”據估算,上饒與外省協作項目中,與福建有關的占了15%,雙方合作上升空間廣闊,福建全力推進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上饒自上而下的關注點。
“上饒到武夷山的高速公路年底開工,我們正在積極爭取京福高速鐵路過境上饒,并且正在論證由政府投資,到福建寧德沿海建設碼頭,那時,上饒就移位海邊了。”鄭衛平說,“中央對海西的大力支持,讓我們非常看好海西的前景。我們不斷加強與福建的往來,現正籌備7月在泉州召開海峽兩岸招商懇談會,力求兩地的經濟合作有一個新發展。”
正當上饒融入海西之時,在那里的福建企業家一面繼續在當地拓展,一面也開始了自己情感與事業的回歸。
上饒福建商會會長林新佑,福清人,參與了上饒多個市政工程的建設。接受采訪時,他剛剛從老家洽談項目返回,神情疲憊。他告訴我們,去年福清市領導到南昌招商時,他看中一個冷凍廠項目,這次回去敲定了,首期投入近400萬元,兩三個月后就可以開始第一季生產。
“陶瓷大王”陳孟友,是晉江磁灶人,先后從老家帶出100多人營銷晉江陶瓷。去年,他多方籌資5000萬元在南安官橋收購了一家工廠生產外墻瓷磚。閩商的回歸,意味著此后要心掛兩頭,也意味著壓力更大,責任更重。
在上饒采訪,聽得最多的是項目、對接、平臺、共贏等等詞匯,讓人深感后發力逼人。有一組數據,能最準確表達上饒近年的變化——2002年,GDP總量 215億元,財政總收入19億元;2007年,GDP總量528億元,財政總收入55.4億元。透過數字,可以看到,上饒在對接東部、融入海西之中,告別了夾縫中求生存的命運,開始崛起。
無論是一個內陸城市的東進,還是一群閩商的南歸,都是對海峽西岸經濟區現在與未來的高度認同。融入海西的上饒,已經走上科學發展的坦途。那一片充滿綠色生機的“上乘富饒”之地,正一步步實現著方志敏烈士的預言:“到處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是日新月異的變化。”
徐樹才 福建日報記者 任君翔 上饒日報記者 姜迪飛
2008年7月6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