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平臺,區域協作天地寬
揭陽,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的重要物資集散地。作為粵東古邑,這里是潮汕文化發祥地,人文蔚茂,與福建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彼此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據史載,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現潮汕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
如今,揭陽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猶如一輪初升的太陽,充滿活力。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比1992年建市時增長6.3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比1992年增長14.8倍。
揭陽市委書記陳弘平說:“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巨大。我們將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主動融入海西,盡快對接海西,加強與臺灣的經貿合作,在海西建設大局中凸顯揭陽的特色?!?/p>
洪先生是土生土長的揭陽人,到過福建不少旅游景點。他笑著對記者說:“揭陽跟福建有緣,我們的市區叫榕城區,福建省會福州市簡稱榕;我們的新城區東山,與福建的東山縣同名;我們揭陽是潮汕文化發源地,又與閩南文化一脈相承。”看到近年來揭陽與福建合作越來越密切,他很高興。
揭陽市發展改革局綜合科劉科長告訴記者,揭陽離長三角和珠三角都較遠,融入海西,讓揭陽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
如今,揭陽的干部已形成同識——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為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承接先進地區產業轉移創造良好條件,將有利于促進發展、擴大開放,有利于讓區域經濟的發展惠及企業、百姓。
古語說得好:“乘眾人之志者,既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既無不勝也。”揭陽,依托海西這個平臺,在更廣泛的領域尋求區域協作,進一步編織協作網——
在產業發展上,廈門的電子、機械、化工產業發達,揭陽正大力發展能源、石化、裝備制造等重化工業,準備承接產業轉移;
在物流商貿上,福建沿??崭?、海港等設施齊全,商貿流通活躍,揭陽有較好的商貿基礎,正在全力打造世界性服務基地,雙方經貿合作空間越來越大;
在勞動力轉移上,廈門教育體系完善,教育資源豐富,而揭陽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借助這些優質教育資源,做好勞動力培訓開發工作;
在去年11月召開的第四屆龍巖投資項目洽談會上,揭陽作為協辦城市之一,積極展示風采,進行招商引資;
今年6月初,在與到訪的廈門市代表團交流時,揭陽市委書記陳弘平說,廈門是海西的重要增長極,與揭陽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希望廈門能夠加強對揭陽的輻射,帶動揭陽更好更快發展;
……
大潮連天涌,海西起宏圖,古邑新城蓄勢待發。在海西這片熱土上,揭陽正以物流合作為重點,在工業、交通、旅游、邊貿等方面與周邊尋求合作,實現資源互通,聯動發展。
品牌帶動,玉都老樹發新枝
位于揭陽市東山區西側的陽美村,是個只有700多戶、3000多人口的小村莊。但它不像村莊,熱鬧非凡,擁有各式商住樓和別墅區。
在這里,從事玉器翡翠生產和加工的企業林立;各展銷柜臺前,南來北往的客商和游客絡繹不絕。
在這里,聚集了從緬甸開采出來的75%以上的中高檔翡翠原料;常住的外來人口多達3萬。
在這里,村民們靠加工玉器的手藝和出租房屋,過上了好日子,每戶每年至少都有10多萬元的收入。
陽美村主任夏浩真說,改革開放前,村民守著祖輩傳下來的玉器加工手藝過苦日子。因為那時他們無法走出去。不用說到緬甸買玉,就是要離開揭陽出趟遠門,都極不方便,手藝無法施展。改革開放后,村民紛紛前往緬甸采購玉石原料進行雕琢,玉器產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中心。
因為陽美,揭陽享有“亞洲玉都”、“中國玉都”的美譽,在海峽西岸熠熠閃光。
每年,成千上萬的玉器商人都會來到這里,帶來大量資金,換成綠、紫、黃、紅各色翡翠。陽美人把玉文化和經濟緊緊地糅合起來,形成玉都品牌特色文化產業,成為揭陽特色經濟的一大亮點。
交通的便捷,到揭陽發展的外地人也多了。在陽美玉器市場,來自福建長樂的劉雪珍已成為當地有著誠信好口碑的老板。她早年在福州加工翡翠、鑲玉。來到揭陽5年時間,她擁有了自己的專柜和品牌——永翠緣珠寶。她說:“像我這樣來自福建的商人不少,大多從事玉石加工,嫻熟的雕刻手藝在這里都找到了用武之地?!?/p>
夏浩真說,在陽美的福建人,都有精湛的雕刻手藝,他們的創作,不僅讓自己在玉都立足,還提升了陽美玉器品牌的內涵。
近年來,陽美已成功舉辦了六屆中國(揭陽)國際玉器節,在玉都品牌效應的影響帶動下,陽美周邊從事玉器加工銷售的業戶日益增多,產業規模不斷擴展,產業輻射作用逐步呈現。如今,海峽西岸經濟區蓬勃發展,陽美人再次抓住機會,準備投資15億元建設中國(揭陽)國際玉器城,集生產、鑒賞、博覽、會展、物流等多種功能于一體,讓玉都的品牌效應不斷顯現,讓玉器產業發展邁向更高層次。
除了玉器產業,近年來,揭陽市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五金機械、化工塑料、食品制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五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岐山茂翠,榕水煥彩。循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機遇,匯入海西大潮,揭陽將在新的歷史機遇中昂首前行。
福建日報記者 劉見聞 戴艷梅 項裕興 張 杰
2008年7月9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