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溫福鐵路昆陽特大橋工地上,工人正頂著烈日在橋拱上施工。昆陽特大橋橫跨在甬臺溫高速公路平陽段之上,主跨度長達136米,是國內鐵路客運專線橋梁跨度最大的一座橋。(溫州網供稿)
改革開放30年,溫州人敢為天下先,沖破舊體制,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尤其是創出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使溫州從一個連鐵路、機場都沒有,地少人多的沿海小城,一躍成為全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閩浙交流見證“溫州模式”
與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相近,溫州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資源匱乏、土地緊缺下涌動著溫飽的渴望和創業的沖動。和石獅“八大王”一樣,溫州“八大王”是市場經濟最初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之一,經歷了風光和艱難。
不過,在市場生存法則下,它們都一路走過來了。1978年,溫州家庭工業和商品市場越冒越多,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呈現出千家萬戶投入商品經濟熱潮的蓬勃景象。1985年,解放日報率先報道并提出“溫州模式”。泉州作為當時商品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成為溫州人經商的重要選擇,不少溫州人跑到石獅來批發服裝,賺取創業的第一桶金。
“作為改革開放后商品經濟最活躍的兩個地區,溫州與泉州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很多民間自發的合作,這與兩地的親緣文化不無關系。”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說。
溫州古為甌越,秦始皇26年(前221)征服甌越、閩越,設置閩中郡,治所閩侯(今福州)。如今的溫州人中,有一半是從福建移民來的,770萬溫州人中,有三分之一講閩南話。
敢為人先、愛拼會贏,特殊的地緣形成福建、溫州共同的海洋文化。晉江人施偉現在還津津樂道自己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故事。那時,他和父輩們搞起拉鏈生產,產品推銷到溫州的服裝加工廠。“我到溫州收賬,都是毛票,一裝一麻袋,就這么扛回晉江。”施偉回憶說,“石獅的服裝市場,又吸引了眾多溫州服裝加工廠前來找銷路。”
“民間自發的初級分工合作,演繹出以工帶商的‘小商品、大市場’這一個體經濟唱主角的‘溫州模式’。”溫州市委宣傳部外宣辦主任章迅挺說。
上世紀80年代末起,溫州人開始較大規模地闖蕩福建。“溫州人大多以廠家銷售代表的身份進來,所從事的行業集中在小商品、機電產品等溫州產品。”在福建呆了近30年的福州溫州商會的老朱說,“還有不少人跑到石獅學習建市場、搞經營。”
同時,閩商進入溫州的步伐也在加快。“在溫州的福建人有十來萬,自己當老板的就有好幾萬,煙酒、水果、水產、副食品,福建人開的各種店鋪隨處可見。”溫州福建商會辦公室主任陳金水說。今年70歲的老陳上世紀60年代就來到溫州,目睹了閩商入溫的歷程。“溫州的皮革行業是從福建開始做的,塘下的化油機,蒼南、蕭江的紡織城,都與福建有著剪不斷的聯系。”他說。
鄧雙興,浦城的眼鏡大王。1994年,他到溫州打工時才二十出頭,5年后在溫州辦起自己的眼鏡廠,2002年企業規模發展到300多人。2004年,他回到浦城創業,建成年產眼鏡1860萬副的生產線,產值4000多萬元。
在不斷的交流與協作中,“溫州模式”逐步實現跨區域的資本流動,家族企業脫胎換骨向現代企業轉變,企業發展由自律走向行業自律。
海西效應提升“溫州模式”
“溫州模式”驅動下的溫州,經歷了高速的發展。從1978年到2007年,全市生產總值從13.2億元增加到2157億元,年均增長15.1%;財政總收入從1.35億元增加到293.26億元,年均增長20.4%。
但經濟領跑全國20年的溫州,1997年之后增長速度卻急轉直下,2006年更落到浙江省倒數第二。以柳市為例,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布著2000多家企業,產業持續發展難以為繼,“溫州模式”再次引起質疑。
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提出并實施,精明的溫州商人最先從中嗅出無限商機。寧德市溫州商會會長吳貴銀,是溫州市龍灣區人,溫州瑞德實業發展公司董事長。2004年8月,他與福鼎市簽約,在福鼎龍安港口工業新城投資1.9億元建設合成革企業。目前,他投資的福建鼎盛超纖皮塑有限公司已成為南方地區最大的合成革制造與加工企業。
吳貴銀帶頭入駐,帶動一批觀望的溫州企業家紛紛落戶龍安。到今年初,僅溫州規模以上企業在龍安投資創辦的企業就有26家,達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100億元。去年一年,吳貴銀還幫助霞浦引進50多家溫州企業,總投資超過20億元。
“隨著海西建設的推進,在福建投資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備,應該把握這不可多得的良機,推動浙南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到閩東,做大做強。”吳貴銀對海西的前景信心滿懷。
對于溫商的選擇,福鼎市駐溫州辦事處主任陳振俊深有體會。他說:“過去,登門拜訪溫州老板,人家未必有空理你。海西戰略實施后,我每天都會接到溫州商會的電話,要求我給他們當向導,帶隊到閩東到福建考察。”2004年以來,他每年帶到福鼎及周邊縣市考察的溫商達100多人次。
“‘溫州模式’在實踐中不斷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而不斷創新。它的核心在于創新、共升。”溫州市社科聯副主席洪振寧說。他由此提出“新木桶原理”——“木桶原理”是指,桶里的水有多少決定于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新木桶原理”是指,每個個體都把自己最長的一塊木板拿出來,水位自然就高了。
在洪振寧看來,溫企的優勢在于資金充裕,在生產、管理和營銷上;福建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投資環境,突出的區位優勢,天然良港和核電項目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隨著海西港口、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溫商在閩投資企業的產品,將更具競爭力,擁有更深的腹地和更廣闊的市場。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寧德至溫州高速公路開通以來,5萬溫州商人在閩東的投資額高達200億元,所創辦的企業提供10萬余個就業機會,總資產近500億元。其中,不乏高新技術產業,如落戶文渡片區的福建有氟密泵公司,是省級高新企業;福鼎格麗特顏料有限公司研發的金蔥粉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為國內首創,公司總經理林仕馮由此完成個人創業的新飛躍。
跳出溫州,在更大的區域里尋求合作和分工,崛起的海西成為溫企做強做大、實現新跨越的絕佳平臺。“溫州模式”也由此注入新內涵,獲得更強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