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生產要素的提供與報酬支付的不合理關系,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提高勞動者工薪收入占GDP的比重。目前,我省城鎮居民收入結構仍以工薪收入為主,工資是勞動者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的微觀基礎。改革開放初期,由于過于強調“資本貢獻”和“經營者個人貢獻”,重視資本分配權,忽視了勞動分配權。工資增長緩慢,占GDP的比重偏低,一方面容易造成職工心態失衡,影響其積極性,另一方面容易引發勞動爭議和職工群體性事件,不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當前,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上。要建立科學的薪酬激勵機制,將工資增長與GDP增長和CPI增長掛鉤,提高職工的實際工資水平;要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健全并落實最低工資制度;要建立和完善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著力解決一線職工工資偏低、工資增長緩慢問題。
——修正城鄉二元結構下工業化和城市化目標偏好,合理調整初次分配結構和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努力遏制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多年來,在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目標偏好的影響,資源配置和國民收入分配明顯向工業和城市傾斜,尤其在初次分配領域,農民的初次分配權受到侵害。當前,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強化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建設上。要完善農產品最低收購價格制度,切實保證種糧農民勞動報酬的提高;要完善農民工權益保護制度,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要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技能培訓、就業服務。
——改變轉軌時期“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下的行政壟斷強勢,規范國有壟斷行業初次分配,抑制其收入非理性過快增長。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由于政府缺乏有效的限制壟斷、激勵公平競爭的政策和措施,對國有壟斷行業宏觀管理調控不到位,社會資源和國民收入非正常地流向少數人、少數行業,這是對市場經濟秩序的一種破壞。當前,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完善壟斷行業的利潤分配制度上。要加快推進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放寬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民營經濟進入法律未禁止的壟斷行業;要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監督和管理,完善“股權激勵”機制,規范國有壟斷企業經營管理者收入;要建立壟斷超額利潤上繳制度,可試行對壟斷行業平均工資限高封頂的辦法。
——強化政府對初次分配的公平調控作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由市場機制來調節的前提條件是市場的成熟與充分競爭。在市場發育不成熟、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競爭不充分的條件下,政府對初次分配的公平調控作用的缺失,必然會使初次分配受到非市場因素的嚴重干擾。當前,應把工作重點放在理順初次分配基本格局上。要建立健全地方性初次分配法規體系,加大對初次分配的監察力度和調控力度,遏制隱性收入、腐敗性收入;要完善初次分配政策,規范政府分配行為,采取有效措施擴大居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占比空間;要強化政府為民謀利、為民服務意識,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個社會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礎,我們要著力民生,著力民心,通過初次分配效率與公平關系的調整,讓越來越多的人切實感受到、享受到發展成果分配的公平性,激發他們建設“兩個先行區”的創造力,推進海西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何福平/福建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2008年07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