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協調謀發展
促進全省經濟均衡發展,讓山區群眾盡快走上富裕之路,福建上下圍繞海西建設大局,加快公路建設。四通八達的公路,為搭建海西開放平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更直接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
福建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山多而路隘,曾經直接制約了山 區經濟的發展。在福建的經濟總量中,福州、廈門、泉州和漳州四個沿海設區市,便占了70%以上,而龍巖、三明、南平等五個多山市,僅占不到30%。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促進全省經濟的均衡發展,讓山區群眾盡快走上富裕之路,福建上下圍繞海西建設大局,加快了公路建設步伐。從2003年至2007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749公里,通車里程達到1365公里,9個設區市在2004年全部通了高速公路,形成了到省會城市的“四小時交通經濟圈”。如今福建已經建成“一縱兩橫”高速公路主骨架網,通往廣東、浙江和江西的“山門”全部打開,把福建與珠三角、長三角和幅員遼闊的中西部地區緊密聯結起來。全省有62個縣城可以在1小時內上高速,占全部縣(市)的74%。
四通八達的公路,為搭建海西開放平臺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更直接促進了山區經濟的發展。長泰縣利用距廈門僅50公里的地理優勢,幾年來從廈門引進項目145個,投資總額達46.5億元,目前已成為福建最大的球類體育用品基地。在革命老區龍巖長汀縣的騰飛經濟開發區,如今聚集了160多家紡織服裝企業,安踏、利郎、李寧等知名企業都在此設立了工廠,當地6萬多農村勞動力經過免費培訓,成為工人。
在建設高速公路“大動脈”的同時,福建還十分注意將一根根“毛細血管”通向各個村落,惠及廣大農民。2004年,福建啟動了“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計劃每年完成5000公里鄉村道路硬化任務,確保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全省每個建制村至少有一條路面的公路通往鄉鎮和主要干線。如今這項“民心工程”進展順利,2007年已建成農村等級化硬化公路6000多公里,全省已有93%的建制村通了硬化公路,福州、莆田、漳州等5個設區市提前兩年達標。“鋪了水泥路,就踏上了致富路!”這是福建許多農民的切身體會。在南平市松溪縣九蓬村,自打通了水泥路,村里農副產品順利走向了山外大市場,賣出了好價錢。村民每畝茶園的收益從七八百元增加到1500元左右,毛竹從每根七八元提高到12元,全村人均增收20%以上。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福建既注重地區統籌、城鄉統籌、工農統籌,還十分重視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通過體制創新強化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區域性補償制度就是其中一例。福建的主要河流閩江和九龍江的下游為經濟發達地區,為保證這些地區的群眾用上潔凈的江水,上游山區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上付出了一定代價,經濟發展也受到影響。根據這種情況,福建于去年在全國率先出臺了《江河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案》,規定各設區市政府根據城市工業和生活的用水量,繳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由省財政對上游地區為保護生態功能和水土資源做出貢獻的農民進行統一補償。這項制度實施后,福建省每年可新增生態公益林補償金8590萬元,年補償金總額達到3億多元,使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提高到每畝7元。此外,全省還籌措1.84億元資金專項用于閩江、九龍江中上游地區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和保護,使兩江的3類以上水質達標率,近兩年分別提高12.6個百分點和5.2個百分點。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福建省節能減排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2006年,全省萬元GDP能耗為0.93噸標準煤,低于1.2噸的全國平均水平,2007年單位能耗繼續保持下降,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唐國忠在會見本報采訪團時表示,福建出現了風正氣順、人和業興的可喜局面,正在步入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 (經濟日報赴福建采訪組 組長:汪朗 成員:石偉 殷陸君 陳劍夫 陳煜 喬申穎 王小聰 熊麗? 2008-04-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