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著力互動聯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定位,優化空間布局,發揮地區比較優勢,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大格局。
(一)積極爭取將環三都澳核心區列為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加快臨海產業和
人口集聚。發揮環三都澳區域港深海闊,發展條件好,環境資源承載力強,具備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優勢,科學謀劃區域空間布局,爭取將環三都澳核心區列為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開發區域,培育新興臨港產業基地,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提高人口與經濟聚集程度,增強環三都澳核心區的引領、輻射和帶動功能。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做好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明確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創新管理體制,優化基礎設施和產業布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相協調。
(二)加強山海協作,促進山區縣與沿海縣(市、區)互動聯動發展。打破行政區劃,消除行政壁壘,全方位、多層次推進環三都澳核心區、主體區、統籌區協調合作、聯動互動、共同發展。核心區、主體區要充分發揮沿海港口資源的優勢,按照產業優化布局的原則,加快培育若干臨港產業集群,推動一批發展前景廣闊的產業板塊跨行政區延伸,輻射帶動統籌區發展。統籌區要充分發揮土地、水電、勞動力、旅游等優勢資源,找準發展定位,做好為核心區、主體區產業配套服務工作。積極推進山海經濟融合,核心區、主體區要把扶持統籌區發展作為拓展發展空間、擴大市場容量和調整優化自身經濟結構的重要途徑,加大對統籌區的對口幫扶力度。進一步完善“飛地政策”,鼓勵沿海與山區、沿海與中部地區共建臨港工業園區。
(三)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機制,推動跨市跨省區域合作。依托閩東北經濟協作區,充分利用協作區黨政領導聯席會議和交通、產業、旅游、環保、警務、商貿、信息等合作平臺,建立項目跟蹤、服務協調機制,抓好協作項目落實。強化區域內港口、鐵路、公路等交通和通訊、電力電網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協作,加強區域發展規劃、專項規劃的相互銜接,促進基礎設施共建。依托閩浙贛皖四省十四市經濟協作區,積極推進跨省區域協作,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交流平臺,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產業的延伸、聚集和拓展。全方位加強與江西等中部內陸地區及浙西南地區的合作,推進跨省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深水航道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強市場開發和產業對接,促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完善旅游協作體系,建立旅游資源、網絡、信息、市場等共享機制。建立警務平安、防災減災等和諧社會協作體系,以及人才、勞務、信息、金融、市場等的生產要素協作體系,實現互利共贏、聯動發展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