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專題> 海峽西岸經濟區全記錄> 品牌帶動
> 正文
“海西,我們來了!” 海西磁效應愈發凸顯
東南網-福建日報11月2日訊(本網記者 鄭曉強)“雕工很漂亮!”廈門理工學院大二學生陳嫘,對“青田石雕”贊不絕口。10月29日,她和同學相約來到文博會主題館,麗水展區吸引她們駐足參觀。現在,她知道了麗水有三寶:龍泉青瓷、龍泉寶劍與青田石雕。
麗水三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拿到上海,普通市民都非常有興趣;但在福建,很多人對它還不太了解。”浙江省麗水市政府副秘書長邱務土坦承,雖然麗水緊鄰福建,但大山阻隔了兩地的思想、文化交流,長期以來,麗水與長三角的合作更多一些。
隨著國務院支持海西發展《意見》的出臺,麗水越來越意識到融入海西的重要性。本屆文博會,麗水文化產業邁出了對接海西的第一步:組織12家企業、70多人參展,除主題館展區外,還專門設立了擁有26個展位的“麗水精品館”。
第二屆文博會,海西磁效應愈發凸顯。11個海西周邊城市中,共有麗水、溫州、撫州、汕頭等9個城市組團參會。
“海西,我們來了!”江西省撫州市文化局吳曉妮告訴記者,為了此次文博會,自己1個月前就來到廈門設計、布館。“撫州人文鼎盛,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出過晏殊、王安石、湯顯祖等名儒巨匠。然而,撫州文化空有十八般武藝,卻苦于沒有平臺來展示。”吳曉妮說,文博會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來自撫州的宜黃戲藝人鄧華,反串小生,與同伴們合演了一段《灞橋別柳》。宜黃戲,江西古老劇種之一,現存的300多個優秀劇目,已成為我國戲曲寶庫中的精品。《灞橋別柳》取自湯顯祖《紫釵記》中的一折,曲調優美動聽,打動了文博會現場不少觀眾。
“這些年來,傳統戲曲不景氣,原來的戲團撤了,只保留了幾個劇組。”肩負宜黃戲的傳承重擔,鄧華把目光投向了海西。“希望海西城市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希望今后有更多機會到福建來演出!”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