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提出并開始實施。
偉大的戰略孕育偉大的精神。“三平精神”在海西實踐中發出了最耀眼的光芒。
“紅土地上的紅支書”張仁和就是踐行“三平精神”的一位突出代表。他在擔任寧化石壁鎮石碧村黨支部書記的12年中,帶領村民發展生產,農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他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掛在心上,視村民為親人;他公道正派,始終把黨性原則、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2004年10月23日,在指揮村水泥路建設時,他不幸被一輛失控的施工車撞倒在地,獻出了年僅38歲的生命。
幾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石碧村兩委以張仁和為榜樣,在他打下的基礎上,為石碧村發展齊心努力。石碧村人均收入從當初的2700元,增加到2008年的5018元,村財收入也從幾萬元提高到30.9萬元。2008年,石碧村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
張仁和用自己短暫的一生書寫了絢麗的篇章。
同樣是在農村基層,同樣實現自身理想。農校畢業生劉永杰放棄了養殖場的聘請,選擇了回到建陽農村與鄉親們一起創業致富。他面對創業初期的挫折毫不氣餒,堅持運用自己的知識幫助村民發展養豬業,引導他們科學養殖、規模養殖,使用綠色飼料,發展循環經濟。
小劉堅信,自己一定能運用所學帶領鄉親們一同致富,在平凡的事業中闖出一片天地,讓青春在廣袤農村大地上發光發熱。
張仁和、劉永杰是“三平精神”的典型,更是全省許許多多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實踐理想的干部群眾的縮影。
“我們周圍到處是這樣的人。”很多群眾這么說。
泉州邊防支隊蚶江邊防派出所民警鄒志標,為與群眾更好溝通,用半年時間學會了閩南語。他總結出一套“楹聯文化”入戶走訪,設立網上警務室,被群眾譽為“穿警服的‘百事通’”;
永安市山村郵遞員吳益海,23年來一共走了31.5萬公里,風雨無阻地穿行在高山密林中,郵件投遞準確率達100%,還為當地群眾辦了無數好事實事;
大田縣建設鎮供電所所長陳榮貴,在洪水來臨時,義無反顧投入電網搶修戰斗中,及時為受災群眾恢復供電,卻無暇顧及已水淹成災的家……
他們是來自各行各業平凡的人,甘于平凡而拒絕平庸,懷抱崇高理想追求,卻始終扎根于平凡實踐。他們以滿腔熱情,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共同鑄就了新時代的精神坐標。
- 2009-10-27盧展工:讓海西精神成為事業發展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