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江梅花傘業2007年開始以“susino”品牌搶占國內市場,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用傘。圖為梅花傘成品車間。
3 “升級!升級!升級!”
在東石采訪期間,無論是王清鴻這類企業主,還是鎮黨委、政府相關部門,談得最多的是傘產業的轉型升級,在他們看來,這是東石傘業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
采訪中,王清鴻和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事:這兩年,印度、孟加拉國的不少客商前來鴻盛公司采購成捆的傘布、傘構等雨傘原料和配件。為了一探究竟,王清鴻今年到印度考察。他驚訝地發現,印度的制傘業早已不是當年的家庭小作坊,如今在孟買郊區已經出現了上千人的制傘工廠,他們到東石購買傘具初級產品,拿回去加工,一定的生產規模加上廉價的勞動力,讓他們的產品在全球消費力下降的今天有了更強的競爭力。
這種低成本的沖擊對鴻盛出口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印度、孟加拉國的勞動力成本低于我們30%以上,而我們的勞動力成本還在上升,我們的一些低端訂單在流失。”王清鴻坦言。
再回頭看國內市場,競爭依然激烈。在國內市場,浙江傘業是東石傘業強勁的對手,在過去一年的內銷拓展中,鴻盛公司同樣感受到了來自他們的壓力。“在終端建設上面,拿杭州天堂傘來說,我們幾乎在每個城市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的渠道是鴻盛目前無法比擬的。浙江雨傘品牌做得比較早,品牌定位非常明確,就是走大眾化路線,目前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運作體系。”王清鴻說。
即便如此,王清鴻也不妄自菲薄,東石傘企也有其獨特優勢:經過多年發展,東石傘的制造經驗和工藝水平是其他地區不能比擬的,況且當地傘業產業鏈已相當完整。在王清鴻看來,這場金融危機必然帶來競爭淘汰,對于鴻盛這種具備技術和品牌優勢的企業來說,只要順利實現產業升級,一樣可以創造輝煌。
去年以來,鴻盛公司就利用經濟低迷期擴張成本低的特點,連續在俄羅斯、巴西、烏克蘭、意大利4個國家注冊了“雨中鳥”這個品牌。這種發展自營出口的策略,為鴻盛贏得了不少市場份額,也掌握了更多的市場話語權。王清鴻說,“我們的自營出口因此逆勢增長超過20%。”
- 2009-12-06紡織業:集群打造海西產業競爭力
- 2009-12-04龍巖:紅色旅游“紅”起來 前10月旅游總收入51.8億
- 2009-12-04冶金業:強壯海西制造業“筋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