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 在今年的全國人大年度例會中,唯一的非例行議程就是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8號,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北京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所作的《選舉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此次法律修改的核心內容,就是要在選舉權方面實現城鄉居民按相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而法律修改的目的則是進一步完善中國的選舉制度。
中國的《選舉法》已經走過57年歷程,它是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第四個年頭出臺的。它曾經歷過一次全面修訂和四次修改。這次修改涉及該法的23項條文,約占《選舉法》全部條款的一半篇幅。根據王兆國當日的介紹,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一步到位實行城鄉按相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并保證各地區、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適當數量的人大代表。
與此相關,有5條法律條文被改動。以往城里人和農民按4:1的比例選舉自己的代言人——人大代表的歷史,將有望被1:1的平等選舉所取代。對于這一修改,連續兩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湖北農婦辛喜玉用樸素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她認為,這一修改將增加農村代表人數,有利于更好地反映農村問題。
辛喜玉說,“城市人口跟農村人口(選舉人大代表),我們想的是應該占同樣的比例。農村的代表多一些,反映的問題也會多一些,這對我們將來工作、提建議各個方面都要好一些。”
新中國成立已愈60年、進行的各級人大代表民主選舉多達幾十次,雖說自始都是一人一票,但同一票在城鎮和鄉村所代表的人數是不同的。這種“不平等”是如何而來?又因何延續的呢?從王兆國的說明中不難判斷,城鄉人口比例的變化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而《選舉法》制定之初,新中國對國家發展方向的定位也被考慮其中了。
王兆國說,“1953年制訂第一部《選舉法》時,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較低,只有13.26%。考慮到我國當時工人階級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具體情況,為了體現工人階級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和工業化發展方向,《選舉法》對農村和城市選舉每一代表所需的人口數作了不同的規定。”
事實上,就在《選舉法》出臺的1953年,時任中國政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就曾承諾,“隨著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將來也一定要采用更為完備的選舉制度……過渡到更為平等和完全平等的選舉”。之后的半個多世紀,中國為“完全平等的選舉”所進行的努力從未停歇,多次修改《選舉法》就使得中國城鄉居民在選舉人大代表時,兩者選舉權的含金量不斷接近。2007年,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目標之后,國家立法機關著手醞釀法律的修改。王兆國當天表示,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王兆國說,“1995年(修改選舉法)以來,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加速,農村經濟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我國城鎮人口比重已由1995年的29.04%上升為2009年的46.6%。與此同時,我國各級人大經歷了數次換屆選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民主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修改選舉法,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客觀條件已經具備。”
- 2010-03-09吳邦國:選舉法修改是立法工作一件大事
- 2010-03-09吳忠澤代表稱選舉法草案可能致倒賣選票情況
- 2010-03-09吳忠澤代表稱選舉法草案可能致倒賣選票情況
- 2010-03-09選舉法修正案提交審議 將降低官員占代表比例
- 2010-03-09福建代表團審議選舉法修正案草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