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到了當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內閩籍企業家群體的成長又經歷了怎樣的階段,有哪些方面的特點呢?
方: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這里有兩種主要發展途徑。其一,依靠自己的人力資本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依靠敢冒風險的企業家精神,通過從事貿易、家庭作坊式的生產方式,慢慢完成資本積累的同時形成企業家能力。這一過程中,農民出身的很多。如恒安的許連捷、福耀的曹德旺、潯興的施能坑等。其二,在承包或同國有企業、鄉鎮集體企業合作過程中,積累經驗的同時,完成資本的積累。如三安的林秀成,才子的蔡宗美等。
第二階段:完成資本原始積累以后,開始投資辦企業,進行工廠制或公司制運作。這一階段,大部分“閩籍商人”主要靠的是經驗來選擇擬進入的行業。因此他們的知識結構、資金實力及歷史慣性決定他們只能進入一些傳統產業。如“閩籍晉江商人”長期發展所形成的紡織服裝、陶瓷建材、制鞋業、塑料玩具、食品飲料、電子機械六大傳統產業。
第三階段:在實業投資以后,“閩籍商人”又進一步積累企業經營管理經驗,真正能力強的一批企業家逐漸冒出來,他們具有比較強的市場經濟運作能力,同時又有能力實施行業上的整合,甚至進行跨國資本運作。如金源的黃如論、利嘉的陳隆基、安踏的丁世忠、世茂的許榮茂、新華都的陳發樹、龍工的李新炎等。
閩商
特性
勤儉守信 愛拼會贏
“新儒學即為理學,其主要精神在修身養性和愛人愛國。“閩籍商人”深受此理學的影響與傳承,養成節儉、勤勞、守信、尚義等理性行為。”
記:您能否總結一下“閩籍商人”企業家精神的主要特征?
方:同其他地方的企業家群體和企業家精神內涵相比,“閩籍商人”具有很強的個性特色,我認為主要有三條:
一、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的濃厚的企業家意識。由于閩籍企業大部分為個私經濟體,因而“閩籍商人”“求生存,謀發展”的市場意識比其他地方的商人更早,也更為強烈。如改革開放初期,僑鄉晉江商人利用“三閑”(閑房、閑資、閑散勞動力多)優勢,選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聯戶集資興辦鄉鎮企業,闖出一條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展的獨具特色的“晉江模式”經濟發展道路。
二、以朱熹“理學”為文化導向的企業家文化精神。從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角度來看,“閩籍商人”同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如新儒學中的濂、洛、關、閩四大派中,閩學的代表就是朱熹;而新儒學即為理學,其主要精神在修身養性和愛人愛國。“閩籍商人”深受此理學的影響與傳承,養成節儉、勤勞、守信、尚義等理性行為。同時,“閩籍商人”又與時俱進,發揚“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奇跡。如前面所提到的遍布全球的閩南人和客家人對東南亞經濟圈崛起所作的巨大貢獻就是這種精神的明證。
三、以“堅持福建本地優勢,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為導向的企業家發展戰略思路。如以丁世忠為代表的安踏集團所走的企業發展道路便是一個典型范例。譬如安踏所采取的“垂直一體化”運營模式同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的“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就有著較大差別,是晉江區域產業文化特色的一個濃厚縮影。
- 2010-05-18郭加迪:非常商道 慈善人生
- 2010-05-18歐宗榮:正品立世 厚德長榮
- 2010-05-18世界閩商大會·三明投資項目推介會在福州舉行
- 2010-05-18許連捷:勇于開拓 為善最樂
- 2010-05-18林榮新:愛拼敢贏 閩商風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