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福建日報10月11日訊(通訊員 楊連祿)
連日來,三明市三元區匯華工業園區內的三明豐潤化工有限公司三期工程施工現場一派繁忙,廠房外部結構正加緊建設。該項目投資7500萬元,將于年底投產。投產后企業年生產能力將達9萬噸,產值將超3億元,在國內行業排名將從第四躍升到第二。
同時,公司正在加緊整合旗下子公司,將原有的永安豐源化工和大田永豐煤業規模重組成立集團。“做大總量,在市場競爭中爭奪行業話語權。完成整合后,幾個企業將形成完整的生產白炭黑的產業鏈,集團年產值將超過5億。”豐潤化工辦公室主任詹明軍說。
作為三明市的傳統產業,化工產業近年來取得較快發展,無論是個體規模還是產品特色,都在全國具有一定地位。福建三農集團,是國家定點和福建省最大農藥生產企業及全國最大農藥出口企業之一;三明化工、智勝化工是省內兩家最大的氮肥生產企業和煤化工龍頭企業;沙縣宏盛塑料酚醛膜塑料產量全國第一;麥丹生物集團主導產品L-苯丙氨酸,獲得美國FDA注冊登記,公司計劃3年內苯丙氨酸產銷量進入世界前三強。
但經濟總量較小,一直是三明化工業的短板,一些龍頭企業未能充分發揮帶動作用,同類或上下游配套企業太少,產業鏈延伸不夠,形不成集聚效應,新上生產性大項目偏少,產業拉動力不強,發展后勁不足。2009年,三明市規模化工企業共有161家,僅完成規模工業產值89.93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不足十分之一。
沒有總量就沒有調整結構、轉變方式的基礎和空間。為此,三明一方面加快推進福建三農搬遷,推動福建環科集團、福建沙縣宏光化工有限公司上市等;另一方面,重點推進今年32項投資千萬元以上化工項目,提高企業技術與裝備水平,推進重點產品結構調整,加快產業集聚,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針對當前化工產業結構性矛盾和布局弱點,三明市科學規劃,加快園區建設,為化工企業的高效運行創造條件。重點優化黃砂化工園區,形成以黃砂為發展主軸,氟化工區、礦產化工區、醫藥化工區分立兩側的結構。對入園企業和項目選擇以精細化工產業為主導,重點發展農藥化工、氟化工、醫藥化工、林產化工、礦產化工和材料化工等,同時努力培育專用化學品、化工新材料等,形成多門類化工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力爭到2012年,全市化工業實現產值155億元,到2015年實現產值27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