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產業體系
江蘇省有關方面提出,布局低碳戰略,首要要從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入手。
上述專家表示就切入的時間點解讀為:“從江蘇沿海開發來看,由于其產業體系正在構建中,因此由初始階段入手最好,也便于統籌。”
2010年,是江蘇省沿海開發進入實質性階段的第一年,根據江蘇省的部署,沿海開發要打開新局面,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和灘涂資源等三方面上求得突破。
在其產業上,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是沿海開發的重點。
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大型石化、冶金、造船、汽車、糧油加工等臨港產業;另一方面,則是加快推進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新型裝備制造、海洋產業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
根據《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未來沿海將建成全國新能源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兩個產業基地。按照江蘇省推動產業優化升級的導向,節能環保與新能源產業是六大戰略性主導產業。
從本報記者獲得的部分《規劃》(草案)內容看,江蘇沿海開發打造“全國低碳經濟示范區”具有現實的可行性基礎。
“這包括了規劃前提、產業基礎、自然和地理資源等諸多條件。”上述專家表示。
事實上,江蘇沿海擁有面積最大、邊片分布、生態類型最全的灘涂資源,這是沿海開發中最大的優勢。
“要在資源開發上求突破,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表示。
灘涂造就了豐富的海上風力資源(蘊藏量達238萬千瓦),目前江蘇風力發電機、高速齒輪箱等關鍵部件占到國內市場份額的一半。同時,灘涂資源最豐富的鹽城已形成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燃氣等為主的生物能源制造產業,到2010年產業規模可超過200億元。
考慮到沿海三市(連云港、鹽城和南通)的自身優勢,在發展低碳綠色產業中,連云港將重點打造新材料與新醫藥產業基地,鹽城則主導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南通則建設海洋工程產業基地。
按《規劃》(草案)的設想,大型石化、冶金等產業將切實加大煙氣脫硫、節能減排技術的戰略投資,積極推廣和使用新能源、新材料的有關技術;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則向節能還白制造領域擴張,將沿海地區建設成全國最大的“循環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