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指標全部完成——得到實惠,尚有期盼
歷史上,從未像“十一五”規劃這樣,把民生問題提到如此高的位置:22項指標中有8項指標涉及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其中2項作為約束性指標首次列入規劃。
截至2010年底,8項民生指標全部完成——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增長,免費九年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前達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5500萬人……
“關注民生,改善民生,這成為‘十一五’期間突出的亮點。”胡鞍鋼說,“政府在由增長型政府向公共服務型即民生型政府轉型過程中,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解決民生問題之中。”
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來臨時,中央提出“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注民生”,把“保民生”作為應對危機的重點之一,在經濟增長放緩、財政收入困難的情況下,民生投入持續發力,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不斷深化。
民生指標全部完成,老百姓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年年上漲,城市困難群眾住上保障房,農民生病出院就能報銷醫藥費,免學雜費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庭平均減少支出770多元……
然而,對于一些普通百姓來說,民生指標與切身感受之間還是存在一定差距。
以居民收入為例,“十一五”末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9109元和5919元。即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最嚴重的2007年到2009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也高于5%的規劃目標。但普通百姓感覺并不明顯。
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主任王萍萍認為,物價上漲減緩了收入的實際增長率。
近年來,我國通脹壓力持續增大,特別是食品和住房價格漲幅較大,直接影響到了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再加上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沖淡”了人們對收入增長的感受。
與此同時,百姓的需求層次卻在不斷提升:五年前租房住的現在打算買房了,五年前坐公交車的現在打算買車了,五年前在國內旅游的現在想去國外了……這些都對政府的民生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一次在談到“有學上”和“上好學”的關系時就指出,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普及”已經不再意味著“到位”,現階段最突出的問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優質教育不足的矛盾。
“民生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社會事業發展仍滯后于經濟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問題亟待破解。”胡鞍鋼說。
“亮點”還須更亮,改善民生未有窮期,這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愿望。
- 2011-02-26全國"兩會"3月在京開幕 歡迎中外記者前來采訪
- 2011-02-26民建中央通報2011年“兩會”提案
- 2011-02-26揚州市樓道“兩會”特刊吸引人
- 2011-02-26經濟學家辜勝阻前瞻兩會四大熱點經濟問題
- 2011-02-26民生布局新指向: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