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閩西中部的上杭,是一個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區縣份。在漫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杭人民鐵心革命,矢志不渝,經受了長期血與火的嚴峻考驗,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大量史實證明:上杭是紅旗不倒的堅強革命堡壘。
革命暴動 高舉義旗
上杭是較早有革命活動的縣份之一。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上杭就有許多旅居外地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開始了進步活動。1924年9月,上杭進步青年發起成立“上杭青年讀書會”,提倡新文化、新文學,反對舊禮教、舊文學。1926年3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藍維仁遵照黨的指示,回上杭創辦了傳播革命思想的“平民學校”。同年12月,上杭縣第一個共產黨支部在上杭城關成立,此后,革命活動進一步活躍起來。1927年5月7日,國民黨右派在上杭城關發動反革命“清黨”事件,殘酷殺害了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但是上杭的共產黨員、革命分子沒有被嚇倒、被征服,他們立即轉入農村繼續堅持革命斗爭。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廣東經過上杭時,他們發動群眾做了許多支援起義軍的工作,上杭的革命組織也在起義軍的幫助下得到恢復。到1928年3月,上杭全縣的共產黨員已發展到300多人,成立了3個區委、30多個支部,并成立了中共上杭縣委。1928年6月25日,上杭北四區以蛟洋鄉為中心的人民群眾在中共上杭縣委和當地農民運動領導人、共產黨員傅柏翠等的領導下,面對前來鎮壓農民運動的氣勢洶洶的國民黨反動軍隊,毅然拿起武器,舉行聲勢浩大的武裝暴動,2000多人(其中敢死隊800人)在蛟洋的黃泥崗投入阻擊來犯之敵的戰斗。失利后他們不妥協、不畏縮,轉移至附近深山,繼續展開靈活而有效的游擊戰爭,最終迫使敵人撤出蛟洋。同時他們還根據上級指示,把隊伍開到永定、龍巖、杭永邊和閩粵邊的一些鄉村,支持那里的武裝暴動,幫助點燃起革命武裝斗爭烈火。蛟洋暴動是土地革命時期福建較早、影響較大的閩西“四大暴動”之一,也是1928年全國爆發的100多起工農武裝暴動之一,率先實踐了中央和福建省委提出的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正確戰略方針,為開創全省乃至全國工農武裝革命新局面提供了許多寶貴經驗,贏得了“福建省武裝革命之先聲”的贊譽,在福建和全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
1929年5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第二次入閩,在閩西取得軍事上的節節勝利。在紅四軍的幫助下,上杭全境舉行了工農革命暴動,縣及13個區161個鄉的蘇維埃政權先后建立,18萬余人的區域成為赤色區域,土地改革、蘇區建設隨之迅速全面展開,上杭很快成閩西革命根據地的一塊中心區域,并成為中央蘇區的一塊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