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新開發建設體制機制
加快集聚人氣、人才,探索建立全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動生態工貿區盡快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在生態系統承載力范圍內,堅持科學發展,運用生態經濟學和系統工程方法改變傳統經濟建設和園區發展的模式,建立一個自然和諧、社會公平和經濟高效的復合系統,建設成為具有自身人文特色、自然與人工系統相互協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生態工貿區。
1、理順和健全管理體制。建立生態工貿區開發建設管理機構,并賦予相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限,組織實施生態工貿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與保護。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對重大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實行生態工貿區項目統籌管理機制,把好項目進駐關,確保生態工貿區產業按布局實施,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實行“項目飛地”,創新利益共享機制,完善共建園區、共引項目稅收分成機制,激發地方政府和各個園區管委會招商引資積極性;實行多種建園模式,探索與其他地區合作建園,引進財團獨資開發建園,推進園區加快開發、健康發展;規范對外招商政策,統一建立招商網站,有序開展整體招商,促進園區之間招商有序競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2、建立完善扶持機制。整合政府專項資金,建立生態工貿區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生態工貿區重點產業、新興產業、綠色產業、服務業和科技創新等,特別是經濟帶動力大、行業配套性強、稅收貢獻率高的行業和企業,促進產業做大做強。通過政府資助、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創業投資、參股經營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企業總部、研發機構和大型企業集團投資落戶生態工貿區;協助企業爭取中央和省級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專項資金,利用增值稅轉型、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技術投入,促進企業稅收持續增長;加大對出口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力度,鼓勵企業開發新興市場,積極推動為產業集群配套的科技型、外向型民營企業發展。
3、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開發建設投融資渠道,大力推行BT、BOT、TOT投資方式,采取“先投入后回報”的經營策略,借助投融資平臺,加快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城市運營功能,提高土地升值預期,帶動要素聚集,實現對工貿區建設資源最有效的優化配置。整合政府投融資平臺,策劃和運作跨行政區域布局、共建共享的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社會事業項目。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制定和頒布鼓勵三明生態工貿區投資的主要領域和重點產業導向目錄,引導社會資源投向,促進生產要素向生態工貿區集聚,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規范和發展產權交易市場,積極推動各類資本流動和重組,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鼓勵重點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資產重組、產權置換,以股權融資或項目融資等方式籌集發展資金。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引導重點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可轉換債券等債務融資工具,降低籌資成本。
4、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健全污染防控機制。制定區域建設項目分類管理目錄,嚴格新增項目準入制度,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減排和清潔生產,實施嚴格的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嚴控開發過程中新增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控制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實行工業污染在線實時監測。構建有效的生態安全體系。以生態功能區劃引導區域內土地使用、產業布局和生態建設,以沙溪為主體構建貫穿生態工貿區各功能片區的生態廊道,維持自然山體、植被和水體之間的聯系,加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保護點)等各類特殊保護區域的規劃、保護和建設,構建點、線、面相互呼應的生態安全體系。
- 2011-04-26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七:綠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 2011-04-2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六:創新社會管理 促進社會和諧
- 2011-04-18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五:創新機制體制,激發跨越發展內在活力
- 2011-04-17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打造共有精神家園
- 2011-04-13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三:
協調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著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 - 2011-04-12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二:勾畫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藍圖
- 2011-04-10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一:厚實民生之本 提高幸福指數
- 2011-04-06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加強經濟合作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 2011-04-05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九:先行先試 構建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 2011-03-3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八:龍頭飛舞,加快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