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文化保護
嚴格按照武夷山“雙世遺”保護規劃的要求,推進資源綜合利用,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實現武夷新區經濟、社會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構建生態安全體系。從武夷新區的自然生態背景和生態格局出發,加強對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名木古樹、重要地質遺跡、濕地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生物物種資源、氣候資源的保護,強化水域及其兩側保護,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全市平均水平。以崇陽溪為主體構建貫穿武夷新區各功能片區的生態廊道,保證城市內部生態聯系暢通。以興田片區與將口片區之間、將口片區與童游片區之間的生態綠帶,作為武夷新區各功能片區的有機隔離帶,在城市內形成以保護為主的多功能共生型的生態綠地,同時為各片區提供綠化背景和天然屏障。以興田、將口、童游片區內較為均質分布的公園、綠地、生態涵養地等共同構成點、線、面相互呼應的生態安全體系,為武夷新區開發開放營造良好的條件。
2、加強環境污染整治。分片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切實保障武夷新區的環境質量。在傳統制造業和資源加工業為主的童游片區,以減少工業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為主要目標,發展循環產業,推進企業節水、節能,實行工業污染在線實時監測,加強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的監控,控制污染源頭。在城市核心區及發展創意產業、旅游養生和現代服務業為主的興田、將口片區,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系統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建設,創造宜居環境。在城市郊區,積極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產品和生態養殖,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和資源化利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污染防治機制,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政策,根據區域環境容量,提高污染物排放標準,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制定區域建設項目分類管理目錄,按照國內先進水平,逐步提高產業進入的環境標準,實施嚴格的建設項目環評制度,嚴控開發過程中新增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到2015年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
3、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加強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武夷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和五夫、城村等歷史文化名鎮(村)保護工作。劃定核心保護范圍和建筑控制地帶,核心保護范圍內要嚴格保護空間格局和傳統范圍,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各個要素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各項建設項目必須經規劃行政部門依法審批,對環境變化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應組織專家評審;建設控制地帶內需新、改、擴建的建筑必須在高度、體量、飾面材料以及色彩、尺度、比例上與傳統風貌協調。加強文物古跡保護,做好規劃區內46處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工作,列入保護名錄的歷史建筑不得擅自拆除或遷移,建筑的重點修繕、局部復原等工程,必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準。所有的建筑本身與環境均要按文物保護法的要求進行保護,不允許隨意改變。必要的修繕,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并在專家指導下按原樣修復,做到“修舊如故”。
- 2011-04-26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七:綠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 2011-04-2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六:創新社會管理 促進社會和諧
- 2011-04-18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五:創新機制體制,激發跨越發展內在活力
- 2011-04-17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打造共有精神家園
- 2011-04-13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三:
協調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著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 - 2011-04-12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二:勾畫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藍圖
- 2011-04-10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一:厚實民生之本 提高幸福指數
- 2011-04-06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加強經濟合作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 2011-04-05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九:先行先試 構建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 2011-03-3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八:龍頭飛舞,加快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