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創新開發建設體制機制
積極爭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先行先試、大膽創新,立體進行、交叉推進,努力把武夷新區打造成為國內外投資創業示范區、全省先行先試示范區和閩北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示范區。
1、建立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根據武夷新區開發建設進展情況,進一步理順職責關系,逐步強化武夷新區管委會的開發責任和管理職能,綜合設置管委會工作機構和各功能區管理機構,建立起機構精簡、職能綜合、結構扁平、運作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人才工作機制,以建設武夷新區人才集聚區為平臺,打造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的學術交流和度假休養基地,引進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和緊缺急需人才,培育引領產業提升和科技創新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積極培養滿足武夷新區產業發展需求的勞動者隊伍。
2、創新開發運作機制 。創新投融資體制,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公司化運作模式,加強與金融機構戰略合作,通過發行企業債券、運用BT、BOT等融資手段,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創設武夷新區產業投資基金,鼓勵利用融資租賃、信托平臺、保險資金、民間資金和其他創業投資、戰略投資等融資方式支持武夷新區開發建設。創新土地運作機制,按照綜合平衡、就地平衡的原則,建立適應武夷新區啟動區開發建設的土地管理、收儲、運營的體制機制,抓緊抓好土地收儲工作。創新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完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搭建各種招商平臺,增強招商引資實效。創新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實施央屬企業、省屬企業、市屬企業共同投資建設新區的企業化運作模式,鼓勵區外以“飛地”模式共建專業園區。
3、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加強政策研究,用足用好原中央蘇區縣政策,積極爭取中央和省上對武夷新區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環境保護、防災減災、土地整理開發等方面項目給予傾斜支持。進一步完善各項財稅政策,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加快武夷新區開發建設,努力提升新區科技創新能力和區域競爭優勢。實施土地配套政策,支持武夷新區在土地管理綜合改革上先行先試,開展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工作,合理安排武夷新區建設用地指標,保證新區內省及省以上項目與符合產業政策的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供應。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提高生態補償標準,爭取更多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助、閩江流域水環境專項保護等各類補助資金。建立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由水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以項目為載體進行生態補償。預留適當的污染物排放量指標,為新區產業發展創造條件。綜合運用價格、財稅等經濟手段,加大節能減排重點項目、重大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補貼機制。
專欄6:加快武夷新區開發建設步伐相關解釋 1、陸地港:是指在沒有海港的地區鐵路沿線集裝箱生成地或貨物中轉站,設立具有報關、報檢、簽發提單等港口服務功能的公共物流平臺。 2、BT、BOT: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英文的簡稱,指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特殊的投資方式,包括建設(Build)、經營(Operate)、移交(Transfer)三個過程:建設—經營—轉讓。BT是Build—Transfer英文的簡稱,指建設—轉讓兩個過程,減少了經營的環節。 3、“一帶三城六片”:“一帶”是指沿崇陽溪、交通干線形成的城市發展軸,串聯城市發展的各個片區;“三城”是指北部城區包括崇安組團和度假城市組團;中部城區包括興田組團和將口組團,是重點建設的城市新區;南部城區包括童游組團和建陽城區,是一個以工業為主導的綜合性城市片區;“六片”是指崇安老城片區、武夷山度假區片區、興田中心片區、將口片區、童游片區和建陽老城片區。 |
- 2011-04-26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七:綠水青山是民生幸福的靠山
- 2011-04-2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六:創新社會管理 促進社會和諧
- 2011-04-18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五:創新機制體制,激發跨越發展內在活力
- 2011-04-17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四: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打造共有精神家園
- 2011-04-13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三:
協調發展各級各類教育 著力打造海西人才高地 - 2011-04-12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二:勾畫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藍圖
- 2011-04-10福建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一:厚實民生之本 提高幸福指數
- 2011-04-06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十:加強經濟合作 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 2011-04-05閩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九:先行先試 構建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
- 2011-03-31福建省“十二五”規劃綱要解讀八:龍頭飛舞,加快城鎮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