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縣東山鎮群強村旱情嚴重,東山鎮黨委和政府每天安排消防車送水,緩解群眾用水燃眉之急(6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目擊了歷史罕見的“湖枯”對環洞庭湖岳陽、益陽、常德三市帶來的重創,也眼見了百萬湖區人民、20多萬套機械設備大戰旱魔的壯觀場景。所見所聞,最大的感觸是:黨心連民心,黨組織、黨員始終是群眾的主心骨,始終是沖在最前線的先鋒隊。新華社記者蘇曉洲 攝
“大家有了使不完的勁”
“洞庭湖水情就是民情!”這是洞庭湖區干部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原來,每逢干旱或者洪澇災害,湖區百姓的“水權”往往意味著“生存權”。為了爭奪引水或者排水優先權,鄉鎮之間、村組之間、村民之間甚至至親好友之間,都可能發生嚴重糾紛甚至斗毆。大旱之年,洞庭湖區如何穩控水情保一方穩定,對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是嚴峻考驗。
在南縣烏嘴排灌站灌區4個村,前不久縣里調水工程通水之前,鄉水利站老黨員、水利工程師鄧建波挨著村測量核對地勢標高、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積,在初步掌握情況的基礎上,鄉黨委召集村支書、村主任和村民代表們開會,大家公議“先高后低”送水原則,讓地勢高的村先通水。縣里分配給烏嘴鄉5個小時通水時間,烏嘴鄉具體到每個村通水時間都精確到分秒。看到還有人對最后議定的方案心存疑慮,鄉黨委書記歐力拍著胸脯大聲說:“如果有哪個村到了預定時間接不上水,我個人承擔全部后果和責任,你們想拿我怎么辦就怎么辦!”
通水的那天,烏嘴排灌站灌區成百上千群眾站在渠道邊,平靜地看著嘩嘩流淌的河水從自家干枯的稻田前流過,4個多小時里沒有任何人“搶”水。到了預定時間,家家田地如期引上了水,群眾歡呼雀躍,對鄉黨委的決策和水利站精確調度豎起了大拇指。
烏嘴鄉水利站站長鄧海彪說,此次烏嘴鄉從縣里“南水北調”工程引水,需要先期組織堵壩、疏浚渠道、封堵滲漏等施工。牛場村支書胡化祥帶著30多個村民到現場義務勞動。由于青壯年都外出打工,胡化祥帶來的全是老幼婦孺,年紀最大的已經82歲。但就是這樣一群人,熱火朝天地干了整整一宿,天一亮,又趕緊回家,趁著田里來水灌溉、翻耕、種棉苗。牛場村村民任陽春說,通水那天村里農民幾乎家家戶戶是先干義務勞動,后干自己的活兒,很多人忙活了將近30小時沒有睡覺,“有黨組織領導,黨員帶頭,大家有使不完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