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福州記者 林蔚? 林熙/制圖
東南網-福建日報9月5日訊(記者 林蔚/文 林熙/制圖)
走在盛夏的田壟上,穿行于一排排整齊的大棚中,與沙埔村的農民企業家熱烈地交流著現代農業公司運作的情景時,我心中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作為參加工作不久,沒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新”記者,在下基層采訪之前,我一直擔心無法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
與福清市沙埔鎮兩家現代農業公司的老總林秀明和陳昌云的談話,迅速打消了我的疑慮。雖然他倆都堅稱“做農業的都不是老板是農民”,但他們已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做的事情、談話的內容早已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而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運用了現代經營理念的現代設施農業。當那些我只在教科書中看到過的高科技農業,變成生機勃勃的圖景,真實地擺在我的面前時,我感到振奮不已。
環保、綠色、無公害,這些城市里購買食品的準則,都是林秀明和陳昌云爛熟于心的產品要求,實打實地落實在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從國外請來博士,從山東請來技術員,再引進以色列的滴灌技術,利用大棚、灌溉管道這些農業設施,原本圍海造田而形成的鹽堿地,經過七年多的努力,現在已成為種植多種經濟作物的良田千里。七八千畝地每年都能生產出十五六倍于傳統農業的效益。
“反季節銷售”是設施農業為農民們帶來的另一個重要現代概念。村民介紹說,因為夏天是臺風季節,所以就歇耕曬田,但是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反季節蔬菜的育種。我們來到田野里,田壟上的工人們正緊張地制作甜椒培養基,播種育苗。
最大的變化在于經營理念。“越多人來做越好。”陳昌云經營的圣禾現代農業有限公司帶動了當地2000多戶農戶。福清市農村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文告訴我們,“現在做農業都強調規模效益。”沙埔鎮的圣禾、綠葉兩家公司為當地農戶提供了免費技術培訓、檢測、包裝、銷售等一系列的服務,都是為了產生“規模效益”。“規模效益”的觀念正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替代“種好自家一畝三分地”的陳舊觀念,深入到農民大眾的心里。林秀明告訴我們,在統一規范檢測包裝后,所有帶動農戶和他們公司的農產品就會被送往海峽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銷往全國各地。
采訪歸來,我們在農田邊遇見了忙完農活的幾位農民。原本在外做小生意的陳昆來就是沙埔本地人,自從回家跟著同鄉一起投資做設施農業,兩年已賺了二三十萬元。家底清貧的貴州人許啟原腿有殘疾,但因為設施農業的農活重在技術含量,不像傳統農業對體力要求那么高,所以他可以勝任,如今他和妻子一年可以存上三四萬塊錢。“把小孩也接過來上學了,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許啟原說。
田野里吹來的風,把農民的歡聲笑語吹出好遠。站在田壟上極目遠眺,可以看見搭著大棚的農田廣闊無垠。不難想象,當金秋時節碩果壓枝時這里將會是怎樣一番美好的景象。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體會到了,現代農業的新思想、新觀念為人民群眾帶來的幸福新生活。
- 2011-09-05在南安市水閣等村莊感受山坳里的“草根”信息化
- 2011-09-05“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夫妻警備室”
- 2011-09-05經歷了風雨 見到了彩虹
- 2011-09-05新聞戰線"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受到各界好評
- 2011-09-04紡織業成為尤溪第一大工業產業
- 2011-09-04“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全民創業的和洋故事
- 2011-09-04好日子跟城里人一樣了
- 2011-09-02抗災自救重建家園:莆田百萬軍民奮起抗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