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鄉文化采訪手記
www.xpshebei.com?2012-06-13 16:58? 泉州電視臺 雅莉 曾玲?來源:福建記協 我來說兩句
立冬后,第一股強冷空氣來襲時,我們來到了洛江區羅溪鎮的后溪村。后溪村依山傍水,遠離塵囂,這么一個小地方,會有什么奇聞異事呢? 鄉間小道上,我們遇見了村民黃慧娥,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婦女。一年中,除了做農事,更多的時候,她和丈夫、女兒,奔跑于泉州各地,表演咱們閩南最傳統的高甲戲。看著眼前這位年近五旬的淳樸婦女,我們不禁感到好奇,她經營的有著68年歷史的星星高甲戲劇團,會是什么樣的? 黃慧娥的劇團現有成員22名,年紀最大的70多歲,最小的20多歲。他們都是農民,在祖輩的口耳相傳下學會唱戲,農忙時,下田干活,農閑時,奔走各地表演。受父母的影響,黃慧娥的女兒黃阿萍也是多才多藝,會彈琵琶、會唱高甲戲,還會南音。年底劇團表演多,見父母需要人手,黃阿萍辭去工作,回家幫忙,還計劃學一門新的技藝——揚琴。“以前沒想這些,但回來三個月就想到,應該是長大了。”從一個24歲的女生口中說出的一席話,觸動我們的心靈。的確,黃慧娥和丈夫再能干,終究會漸漸老去,作為下一代的黃阿萍,日后將接下父母的擔子。在這喧囂的時代,能沉下心學習高甲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到黃慧娥一家,原本對于高甲戲的傳承有些擔憂的我們,稍稍有些心安。 我們來到下一站——奕聰小學,據說這里可以經常聽到我們最熟悉的鄉音——南音。 奕聰小學1998年開始舉辦南音班,2008年引進了一位畢業于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的教師。現在學校每周都會給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安排一節南音課。當然,光有師資是不夠的,聽說學校缺南音器材,一些長期在外經商的鄉親,紛紛出資購買。采訪中,校長黃戰永自豪地說,10多年來,學生們在區里和市里的南音比賽中獲獎。談話間,小學里響起了廣播,仔細聽,這音樂不就是南音嗎?黃校長說,這樣的南音,在課間和放學時,他們都會播放,現在學生們人人能唱南音。正是有了鄉民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南音被更多的人傳唱。我們也真切地感受到,他們對南音的熱愛。長居城市的我們,此刻靜心品味“鄉音”,更體會到與鄉音緊緊伴隨的那份“鄉情”。 在后溪村,捐資教學可不僅僅是富人。1996年后溪村庭埔洋小組的村民們,就意識到教育的重要,自發籌建育青教育基金會,支持學生讀書,即便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村民,也積極參與其中。基金會有自己的一套獎勵機制,他們不只獎勵成績優異的學生,對于有進步的學生,優秀學生干部,也給予獎勵,以達到鼓勵學生進步,督促家長重視孩子教育的目的。15年來,這個300人的小山村,80%的村民都向基金會捐過款,基金總數近3萬元,600多人次領到獎金。村里原本沒有一個大學生,如今已經培養出了20多個大學生。 離奇、驚險的新聞,固然能吸引眼球,但當我們深入基層,聽村民娓娓道來,我們對那些表面平淡的生活,有了更多的體會,無論是農民高甲戲劇團、南音特色班,還是小山村里的教育基金會,事件的主人公,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齊心協力,用自己的行動,用一生的時間,傳承家鄉的傳統文化,抒寫著最平凡、最真實、最感人的新聞故事。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