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宏觀調控彰顯中國智慧
www.xpshebei.com?2012-10-25 16:02? ?來源:光明日報 我來說兩句
2 手段更趨多元:“組合拳”有力有效 核心提示:10年來,我國的宏觀調控綜合運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等經濟手段,調控政策相輔相成,漸成體系,這成為十年來宏觀調控的“主旋律”。與此同時,各種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相互配合對熨平經濟波動也發揮了重要作用。10年來,我國宏觀調控更加注重遵循經濟規律,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體系日臻成熟和完善。 10年來,我國在宏觀調控中注重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確保預期宏觀調控目標的實現。3.9%,這是世界經濟近十年來的平均增速,而中國經濟卻將這個數字定格在了10.7%。平穩較快的經濟發展背后,是科學得當的宏觀調控政策。 一方面,充分利用財政、貨幣政策等經濟手段,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例如,2004年以后,中央多次要求適當減少財政赤字和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適當增加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合理調控貨幣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同時,逐步加大了對“三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社會事業等薄弱環節的投資,僅2005年中央財政用于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就高達1168億元,比上年增長18.3%。 此外,面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偏快、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問題,為了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政府一方面采取“雙穩健”政策搭配,即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減少投資,緊縮銀根;同時又嚴格控制土地供給,發揮土地政策作用,收緊“地根”為房價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見,一方面充分運用經濟手段,另一方面運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項目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分類指導。宏觀調控手段的充分運用使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緩解,國民經濟呈現出增長速度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物價水平較低的良好態勢。 3 力度更有分寸:“靈活性”不斷增強 核心提示:10年來的宏觀調控政策發展歷程表明,做好宏觀調控,既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根據經濟形勢發展變化,適時適度調整政策實施的力度和重點,要做到靈活決策、張弛有度。這也是為我國宏觀調控實踐所證明的成功經驗。 “存款準備金率”、“結構性減稅”……10年來,一些財政金融領域的專業術語已為中國百姓熟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工具的頻繁運用,力度更顯分寸。 比如,“十一五”開局頭兩年,國內經濟運行面臨由偏快轉為過熱、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的風險,面對“高溫”苗頭,貨幣政策審時度勢,及時由“穩健”轉到“適度從緊”再到“從緊”,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我國先后19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共10個百分點,8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加強對信貸總量的調控,不斷優化信貸結構。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迅速席卷全球。貨幣政策及時從“從緊”轉向“適度寬松”,先后4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5次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保證流動性供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了貨幣信貸較快增長,對中國經濟率先企穩回升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0年以來,面對海外市場低迷、國內經濟轉型的新形勢,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繼續加強,有效引導貨幣條件從此前“應對危機”狀態穩步向常態回歸。先后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1次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 2012年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宏觀調控在“穩增長”的政策要求下,不斷提高政策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年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貨幣政策工具頻頻發力,避免經濟“硬著陸”。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我國貨幣政策取向轉為適度寬松。人民銀行先后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和存貸款基準利率,及時釋放確保經濟增長和穩定市場信心的信號。2010年,隨著我國及世界經濟逐步復蘇,黨中央及時調整政策力度和方向,貨幣政策從適度寬松轉向穩健,人民銀行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引導貨幣條件向常態回歸。 2011年以來,我國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人民銀行在做好總量調控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信貸政策的指導作用,有效引導金融機構堅持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合理把握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這些措施在保障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發展和穩定作出了貢獻。 10年間,宏觀調控政策掌握了科學的力度和節奏,靈活性不斷增強,彰顯智慧和藝術。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