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
2014-12-11 15:56:51? ?來源:中國改革論壇網 責任編輯:鄭思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雙重轉型中的結構調整
結構調整是沒有止境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轉變,隨著國內國外形勢的變化,以及隨著經營管理經驗的豐富和經營管理人員水平的提高,今天的結構優化只代表現階段的結構優化,不能代表以后經濟結構化的延續。從這個角度看,結構優化總是相對的,所以結構調整還將繼續下去。 盡管結構優化在發展的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標準,但總的說來,在發展的任何時期都有新興產業這個概念,結構的優化要符合每個階段的實際,把發展新興產業作為衡量結構優化程度的標準之一。在發展的任何時期都有產能過剩產業和產能短缺產業這樣的概念,所以結構優化要從這些產業的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所占的比例的增減程度來衡量,產能過剩產業和產能短缺產業所占比例的下降都反映了結構在趨向優化;反之,如果產能過剩產業和產能短缺產業所占比例上升了,則反映結構狀況趨向惡化。因此,在現階段要討論中國的結構調整,必須首先關注新興產業的發展、產能過剩產業和產能短缺產業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產能基本平衡產業所占比例的上升。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在雙重轉型過程中,一定要朝著清潔生產、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方向進行結構調整。高污染、高耗能以及其他高消耗資源的產業要進行技術改造,其中有些企業要被淘汰,不能再因此而使環境繼續遭到破壞,使資源消耗過度。中國在環境治理方面一定要有決心,否則社會經濟將難以可持續發展。 在雙重轉型過程中,地區經濟結構的合理化也是結構調整方面的重要課題。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地區發展不平衡是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和歷史文化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結果,東西部發展和居民收入之間的差距呈擴大趨勢。要緩解和逐步扭轉這種地區差距擴大的趨勢,必須實行向西部地區傾斜的政策,讓西部得到優惠,以促進西部的發展。制造業向西部轉移和西部改變過去單純輸出資源的狀況,是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最重要的兩項措施。 關于產業轉移,還與轉出地區的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出于降低成本的考慮有關。例如用工成本、土地使用成本、企業建設成本和物流成本等,隨著工業化的推行,近年來都有逐步上升的趨勢。而經濟次發展的地區則成為產業地區間轉移的承接者,它們一般擁有較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它們可以發揮這些優勢來承接產業的轉移,以加速本地區的發展,并增加地方的財政收入和擴大就業。在這方面,體制改革依然是最重要的。有什么樣的體制才會出臺什么樣的政策,才能讓有責任的、有效率的、講政府誠信的、重法制的官員在崗位上得到重用。只有這樣,次發達地區的經濟才有可能迅速發展。與此同時,發達地區的經濟結構因產業轉移到次發達地區之后,可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在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績,并在增強本地區的企業競爭力方面繼續領先。 關于西部(也包括東部發達省內某些次發達地區)如何改變過去只輸出資源的狀況,同樣需要在體制和政策上作出新的安排。例如發展資源在本地加工的產業,以增加產值,把收益留在本地。還應當注意到,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在產業轉移和發展資源加工產業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快培育本地的民營企業家隊伍。這是因為,當發達地區的企業遷移到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以后,骨干職工可以從發達地區帶來,有管理經驗的管理人員也可以一并帶來,但配套的生產營銷方面的合作企業卻不一定遷入,在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需要有一些能與轉移來的企業配套的、為之服務的合作企業。這將有賴于本地民營企業家的努力。由于產業轉移和發展資源加工企業提供了若干商業機會,而且這些商業機會往往是轉瞬即逝的,本地的民營企業家不抓住它們,很快就會被外地的民營企業獲得。 再說,產業向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的轉移,只是地區經濟結構調整中的一個階段。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企業轉移后,勢必也會促進本地企業和轉移進來的企業的產業升級。這是阻擋不住的趨勢。也就是說,發達地區準備向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轉移企業,既是為了利用這些地區的資源優勢,也是著眼于這些地區的市場前景而決定轉移的。而一旦實現了產業轉移,為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以及為了開拓更大的市場,取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遲早會走上產業升級之路。這意味著,西部和其他次發達地區的結構調整,不可能只限于產業轉移,而可能把今后的產業升級也包括在內。 結構調整,有可能是存量調整,還可能是增量調整,二者各有利弊。一般說來,存量調整見效快,效果也大,這是它的好處;但存量調整的影響面過大,難度較大。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如果強制關閉某些企業,迫使某些企業或某些產品停止生產,這樣一來,無論對地方財政收入,還是本地的就業都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從而引起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明關暗不關,明停暗不?!钡淖龇?。增量調整是指,在經濟持續增長、財政收入繼續上升的情況下,進行結構調整。其弊病在于收效較慢,拖延的時間較長,但這樣做也有好處。第一,經濟仍保持一定的增長率,從而為結構的調整提供更好的條件,以免發生較多的企業關閉、停產和較多的職工失去工作等情況。第二,在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增長的條件下,可以利用較多的投資支出來改進技術,以便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實現結構的調整,使經濟在較平穩的環境中實現經濟轉型。 實際的做法可以是:經濟仍應保持一定的增長率,財政收入大體上也應保持增長的態勢,然后實行增量調整,同時也可以有選擇地強行關閉某些嚴重污染和耗能高的企業,或強制它們停止生產某些產品。增量調整與存量調整相比,增量調整的可行性更大一些。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