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的同學開送別會,組織義勇隊北上抗日 廈大師生自發北上抗日 “拋下書本,一致向前奮斗!” 都說上戰場“拋頭顱、灑熱血”是軍人干的事;而平日里風光無限的書生,上了戰場就成了“百無一用”之人。但是“9·18事變”發生后,廈門教育界、學界的學生、教授們的表現可一個個都是純爺們。無論是廈大學生赴前線為國捐軀,還是集美中學十幾歲的初中學生自發抗日,都展現了知識分子的愛國熱情。 1931年9月26日,在廈門反日會的提議下,廈門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全市各校舉行“雪恥周”活動,內容包括4個方面:全校師生和員工徹底不買日貨;各高級中學學生應特別注意軍訓,隨時準備應付日寇挑釁;通告學生日本人侵略中國的殘忍行徑,喚起年輕人抗日熱情;將日軍在東北的暴行用文字或圖報形式向各界宣傳。 10月17日,廈大組織義勇軍抗日。《江聲報》報道:“該校全體學生教職員工在群賢樓開會,校長林文慶上臺訓詞,詞多激勵學生極力加強軍事訓練,以救中國。”據當時統計,全校加入的學生、教職工有700多人,從19號起就開始軍訓。報道中還特別提到,如果有經濟困難無力購買軍服等裝備的學生,學校會設法幫忙補助。 除了集體組織的抗日義勇軍外,廈大還有自發北上抗日的3位默默無聞的師生。他們是法學院的學生李治年、易元勛和圖書館職員秦賢行三人。據《廈大周刊》記載,“本年(1932年)2月間,因激于愛國熱忱,自動北上參加抗日工作。” 2個月后,李治年、秦賢行從前方發來噩耗,易元勛于1932年4月15日為國捐軀,并于16日將棺槨運往北平。 據《廈大周刊》記載,易元勛在校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他自愿放棄學校優良的讀書環境,前往北方前線抗戰,結果不幸“死于暴敵鋒鏑之下”。易元勛死后,《廈大周刊》專門發文,“我倚后死者,尤須繼易君之精神,完烈士之遺志。”勉勵廈大學子向他學習。抗日救國會專門為其舉行追悼會,慰其英靈。 “9·18事變”發生后,廈大閩海學會選出了15名委員組成“抗日救國委員會”。他們發告全校師生書、貼標語如“拋下書本,一致向前奮斗!”并分函召集全校各學會各學院高中部主要分子,討論召開廈大全體大會并進行組織廈大抗日救國事宜。《江聲報》稱,在廈大閩海學會的鼓動下,“一時沉寂之廈大,極見激昂”。 當時,即使是十幾歲出頭的初中生也自發組織抗日團體。《江聲報》在9月28日《集美各校組織反日會》的報道中稱:“集美各高初中合并組織學生會,反日活動在學生會成立后進行。”學生反日活動包括抵制日貨、宣傳游行、不看日本刊物等。 與其他學界組織不同,協和大學閩南校友會著重發動海歸學生和國外大學對中國抗日的聲援。9月28日《江聲報》報道:“該校友會通電本校教授和林校長,促電英美各大學共起主持正義。”廈門校友會主席吳著盔同日也發郵件,組織留學生或國內外各大學駐廈校友建立反日大同盟,推動抗日的國際宣傳。 “正日方之謠,促世界同情。”《江聲報》稱,吳著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組成了由燕京師大、圣約翰、廈大、復旦、東吳、菲律賓等國內外大學及英美日海歸在廈學生數十人的大同盟。 |
相關閱讀:
- [ 05-21]尤溪:訪94歲抗戰老兵詹良和
- [ 05-21]70年前她在抗戰“生命線”救死扶傷
- [ 05-21]武平民間收藏家要辦抗戰藏品展
- [ 05-21]新四軍驍將在菲組織華僑浴血抗戰 在榕度過60年
- [ 05-21]中共抗戰英烈:蘇精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