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節目中獎、冒充QQ好友發布虛假愛心傳遞、微信點贊詐騙……近年來利用電信網絡實施的詐騙犯罪不僅成為老百姓的煩心事,也給群眾造成財產損失和利益損害。 在有關部門加大打擊力度、不斷發布公眾提示后,這類案件為何依然層出不窮?人民群眾為何受騙上當?怎樣才能斬斷網絡詐騙的黑手? 網絡詐騙花樣翻新海外設點便于脫逃 通過中介注冊成立公司,以“公司能調動大量資金操縱股市”等為誘餌,騙取股民交納數千元不等的“會員費”。不到一年時間共騙取344名被害人錢款共計376萬余元;從網絡上非法獲取大量公民個人信息,以“促銷”“中獎”為誘餌,向一些老年人電話推銷“保健產品”,累計達3000余人次,涉及全國20多個省份,騙得錢款高達188萬余元。這是最高人民法院日前公布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三庭副庭長李睿懿表示,不法分子利用“炒股”“保健”“銀行卡透支”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設計騙局,花樣翻新,迷惑性極強。更有甚者,還在海外設立窩點,便于脫逃。 “網絡詐騙花樣翻新,有的詐騙數額上百萬元、千萬元的案件已不鮮見,甚至已經出現了詐騙數額上億元的案件。有的企業被騙巨額資金導致破產倒閉,有的普通群眾被騙走‘養老錢’‘救命錢’,導致輕生自殺。”法院有關人士說。 網絡詐騙“畫皮”難破擦亮眼睛以防“鉆空” 電信網絡詐騙這種遠程非接觸性的犯罪正在給偵查破案帶來新挑戰。李睿懿指出,電信網絡詐騙是伴隨著網絡信息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類型的犯罪,和傳統的詐騙犯罪相比,其主要特點有:犯罪的智能化程度較高;空間跨度大,欺騙性更強;地域化、組織化色彩明顯。 “犯罪分子之所以能夠得逞,與一些被騙群眾防范意識不強、甄別能力不強有很大的關系。在網絡詐騙偵破難度較大的情況下,廣大人民群眾首先要擦亮眼睛,相關部門也要加大宣傳力度,幫助大家提高警惕,加強甄別,以防對方鉆空子。”專家表示。 |
相關閱讀:
- [ 03-21]寧化一年輕女子利用支付寶轉賬 詐騙5家金店
- [ 03-20]新華調查:花樣翻新的網絡詐騙為何屢屢得逞?
- [ 03-20]“炒股“”銀行卡透支“ 網絡詐騙為何屢屢得逞
- [ 03-19]抽獎為幌騙財是真 薌城警方搗毀一路邊詐騙團伙
- [ 03-19]警方破獲信用卡提額詐騙 騙子電腦有幾百張快遞單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