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道路客運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3%、62%和39%,未發生重大事故。這正得益于福建省在道路運輸領域探索建立的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體系。
通過梳理全省道路運輸各部門、各崗位安全監管職責,福建省運輸管理局制定了《福建省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手冊》,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了“道路運輸安全監管標準化信息管理系統”。福建省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為全面深化道路運輸制度改革,構建了界限清晰、權責一致、分工合理的監管職責體系,提供了道路運輸安全管理標準化的“福建范本”。
界定監管職責 建立履職標準
隨著道路運輸車輛和從業人員的不斷增長,影響道路運輸安全的因素更趨復雜,行業安全監管的任務越來越重。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安全管理工作,更加有效地預防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是新時期道路運輸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主題。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是打牢安全基礎、規范企業管理、促進安全發展的重要抓手。自工作伊始,全省運管部門高度重視。
福建省運輸管理局局長雷文忠介紹,全省共梳理出各級道路運輸監管職責205項,其中省級職權45項,市級職權78項,縣級職權82項。梳理過程遵循兩項原則:一是按照“三類依據”,即法律、行政法規和三定方案;二是厘清“三個責任”,即行業安全監管責任、企業安全生產的監管責任、行政主體間的監督指導責任。
道路運輸作為高風險行業,長期以來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履職標準不清晰,特別是行政檢查缺乏法律法規依據。為此,福建省運管局探索監管標準化體系的核心是探索制定履職標準。履職標準具體包括:對各項道路運輸行政許可行為,分許可和許可后監管,詳細列明審查內容、監管責任和措施;對道路運輸行政考核、舉報、獎勵和公告行為,明確考核依據和履職要求;對行政檢查,按法律規定分別梳理出現場檢查項目,并配套建立安全生產年度檢查計劃表和月度執行表。
確定合理的檢查頻率同樣是履職標準的重要內容,也是執行監管標準化體系的難點。雷文忠說,2015年試點期間,福建曾采用全省統一制定最低檢查頻率的辦法,但由于各地基層運管體制不同,統一頻率導致各地工作量不平衡,企業量少的地區工作量偏輕,企業數量集中的地區工作量過重。去年年末以來,福建改變了全省統一檢查頻率的做法,依照省交通運輸廳制定的監督檢查計劃編制導則,由各設區市運管機構自行制定年度檢查計劃。
年度檢查計劃由三個要素構成:確定全單位的年度檢查日、確定轄區內的企業數及重點監管企業數、頻率計算兼顧全覆蓋和重點抽查。年度安全生產檢查日的計算參照安監部門的計算方式。其中“兩客一危”、“上一年度發生亡人事故的企業”列入重點監管企業。對重點企業的抽查同時結合重要節假日、重大社會活動和各級專項行動的要求開展。今年起,全省開始探索重點監管企業“雙隨機”抽查制度,即由相關負責人進行系統隨機派單,隨機確定檢查對象和檢查人員,加大檢查力度。
實行留痕管理 促進監管無縫銜接
為確保各級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按職責、按履職標準實施監管,從2015年起,福建全省道路運政系統全面嵌入標準化管理思路。
在檢查過程中,推行兩個“統一”:統一檢查清單,將監管內容和履職標準嵌入手持檢查設備,檢查人員按照設備提示開展現場檢查等,設備自帶拍照功能,證據痕跡及時保存;統一監督檢查計劃格式,縣級運管所按照省局統一編排的格式輸入各地數據,系統自動計算出本單位總檢查工作日和抽查工作日。由此達到“兩個閉環”的目標,即對監管人員績效實現閉環管理,對企業隱患實現閉環管理。雷文忠說,一方面對監管人員完成法定職責的情況實現匯總考核,優化了以往只能以事故結論認定工作成效的被動做法,確保監管人員有標準、有目標、有考核;另一方面,運管部門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違法行為和處置結果閉環,確保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福建省運管局還制定了《福建省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監管標準化手冊》。監管標準化手冊的制定,加深了監管干部對法律法規的理解,界定了履職范圍,明確了監管職責,細化量化了盡職要求,提升了管理效率。
從整體推進效果看,基本實現“三個無縫銜接”,即省、市、縣三級安全監管職責無縫銜接,管理部門與執法部門間監管職責無縫銜接,同一單位內部綜合監管部門與業務部門間監管職責無縫銜接,成為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工作的有力抓手。
為企業和市場搭建平臺
監管職責標準化的過程帶動了一系列的改革。雷文忠說,從安全監管責任的梳理反思傳統行業管理模式,深深感到各級運管部門對企業管得過多,應該讓市場的歸市場。
2015年,福建運管部門在工作模式上開展了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在審批方面,全省道路運輸行政審批全部進入行政服務大廳,實現標準化審批;在市場準入方面,門檻全面降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審批職責方面,運管系統下放取消行政職權4類24項,省局行政審批事項100%下放到市級運管部門。
貫穿這些改革的統一思路就是轉變管理理念,突出為企業為市場搭臺。道路貨運市場的變化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2015年,福建互聯網交易平臺服務市場全面形成,物流信息化平臺的搭建促使物流企業平均配貨時間從72小時縮短為約7小時,運輸、倉儲等成本降低30%,單車每年可節約油耗3000余升,全省道路貨運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較2014年同比下降14.29%和12.73%。福建成功推動“互聯網+”與交通物流的深度融合,全省近半數貨運車輛進入電子化物流平臺開展交易。同時,運輸、倉儲等成本也隨之降低,業戶獲得了利潤,也有了著眼長遠、重視安全的動力。
雷文忠說,一年多的推廣試行表明道路運輸監管標準化的出發點和難點都在于擺正三個關系。首先是要擺正監管和服務的關系,一方面要堅決把握發展的安全底線,在安全監管上不糊涂、不放松,堅持處罰與服務并重,另一方面,要充分做好政企溝通的橋梁,切實為企業排憂解難。其次,是要擺正監管機構、企業和第三方機構的關系,縮小政府直接監管的范圍、明確企業的主體責任,創造平臺讓第三方機構介入行業管理。再次,是要擺正省、市、縣三級運管機構的關系,省運管局定位在決策和監督,市縣兩級具體負責對企業的監管,其中主要由縣級承擔對企業的日常檢查責任,市級重點是對縣一級的監管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
接下來,福建省運管局將進一步深入探索,即將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制度,將對道路運輸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行政檢查結果、日常社會公眾評價納入誠信記錄,并制定統一的信用分級,相關信用等級與安全管控措施相掛鉤。在完善從業人員考核機制方面,將啟動關鍵人考核機制研究。同時,充實基層運政力量,建立起與監管標準化相一致的運政監管體制。此外,學習借鑒社會綜治網格化管理經驗,按照新《安全生產法》的要求,發揮鄉鎮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處等對轄區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監督檢查的力量,打造運輸安全管理合力。(記者:張靖翊 特約記者:吳媚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