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福建船政學堂的成功,后來開辦的水師學堂的總辦、專業教師多是閩人。李鴻章曾說,“閩開風氣之先,今日創辦海軍,豈能舍此而取其未習者?”這些人在招生時先期函招其親屬子弟來應考,或來閩選擇優秀青年應考。因此,清代規模較大的海軍學校有五,馬尾船政學堂、天津北洋水師學堂、黃埔廣東水師學堂、煙臺海軍學校、南京江南水師學堂,“共有畢業生二千多名,其中閩籍約占七、八成之多?!?34)這也是中國海軍閩人獨多的原因。有人稱馬尾船政局的設立為“中國海軍萌芽之始”,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直至民國時期,海軍主要將領還多是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或由他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劉冠雄、薩鎮冰、李鼎新先后任海軍總長。總之,船政局在中國近代造船業與中國近代海軍建設中所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左宗棠在創辦船政局之初,已經意識到近代工業從軍用向民用發展的趨勢,“竊惟東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陸……無事之時,以之籌轉漕則千里猶在門戶;以之籌懋遷則百貨萃廛市……以之籌轉漕,則七省之儲可通一水……自洋船準載北貨行銷各口,北地貨價騰貴,江浙大商以海船為業者,往北置貨價本愈增,比及回南費重行遲,不能減價以敵洋商……是非設局造輪船不為功”。“以機器制造機器,積微成巨,化一為百……由此更增機器觸類旁通。凡制造槍炮、炸彈、鑄錢、治水有適生民日用者,均可次第為之”。(35)沈葆楨也注意到船政經費問題,并提出了解決的辦法?!皯]兵船過多,費無從出,則間造商船,不患領者無人”。(36)沈葆楨造商船三號“永?!?、“琛航”、“大雅”。但清朝廷當權者對“招商領雇”不以為然,這三艘船成了清軍的運輸艦,船政局進行商品化生產的道路被阻,自然也就沒有從利潤轉化而來的資金積累,缺乏經濟動力。這是福建船政局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 船政所需費用數額巨大,是以洋稅為經費的主要來源。馬尾船廠開辦之初,“以閩海關四成結款銀四十萬兩為購器建廠之用,然不敷甚巨,按月又由閩海關六成洋稅下解銀五萬兩,名為制船經費”。(37)據福建船政志記載:“自同治五年十一月十七日開局之日起,截至十三年六月底止,其共計收閩海關結款銀四十萬兩,閩海關月款銀四百七十萬兩,福建稅厘局解銀二十六萬兩,又收犒賞銀限滿洋匠剩銀五百八十八兩有奇,統共收銀五百三十六萬五百八十八兩有奇……十三年七月初一日接造起截至光緒三年十二月底止共支銀一百六十三萬三千五百三十二兩……光緒四年正月初一日起截至五年十二月底共支銀八十九萬五千八百九十四兩……光緒六年正月初一日接造起截至八年十二月底共支銀一百六萬八千六百九十三兩……光緒九年正月起截至十一年十二月底共支銀一百二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三兩……光緒十二年正月起截至十四年十二月底共支銀一百九十四萬六千一百九十一兩……光緒十五年正月起截至十六年十二月底共支銀七十九萬二百七兩……光緒十七年正月起截至十九年十二月底共支銀九十八萬三千九十七兩……光緒二十年正月起截至二十一年十二月止統共開支銀四十二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兩……光緒二十二年正月起至十二月止共開支銀二十萬三千五百四十一兩”。(38)船政局在這三十年間,費用支出是14575516兩。清朝廷財政困難,船政專款經常拖欠,“光緒二年,奏定南北洋經費,于各省洋稅厘金項下,籌撥銀400萬兩。雖經定議,旋即移作他用,南北洋收到實銀每年不及三、四成”。(39)“各海關應提四成洋稅共銀三百九十六萬三千余兩,實解部銀一百三十四萬七千余兩,只有三分之一?!?(40)造船廠不僅無法擴大再生產,就連維持原有規模都很困難。何如璋為此上奏:“船政為海防根本,萬無收束之理,查閩海關歲撥經費六十萬兩,近來積欠甚巨,計去年所解不過二十萬兩……工匠在工年久,西法漸通,一旦散而之他,勢難復聚。費千百萬之帑金,經十余年之締造,乃以經費支絀盡棄前功,貽笑強鄰,自乖本志。其為失計當在圣明洞鑒之中,竊維時局艱危,需船孔急,惟有協籌經費,力圖開擴,庶足壯海軍之規模,立自強之要柢?!?(41)經費不足這是船政局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 此外,經營管理衙門化,冗員多、效率低,辦事人員貪污、腐化成風……落后的社會制度,封閉的生產方式,頑固的傳統觀念,船政局在一條崎嶇的道路上掙扎著。但是,不能否定其在近代中國救亡圖存過程中的作用及對近代海防建設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船政局為近代海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縮小了同西方國家在軍備方面的差距,同時它所起的連鎖反應和輻射作用,促進了對外開放和西學的引進,加速了近代軍事科技的發展。從船政局的發展,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先輩們在實踐“師夷長技”,在追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腳印。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